化学初中思维导图

《化学初中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表示:元素符号(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表示)。
    • 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
  •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 电荷: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 分子:
    •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构成:由原子构成。
    • 性质: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离子:
    •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分类: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 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1.2 物质的结构

  • 微观模型:
    • 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排布。
    • 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排布和电荷数。
    • 分子模型:表示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
  • 宏观构成:
    • 组成:指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 结构:指物质中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排列方式。

1.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 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
    • 分类: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氧气、铁)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水、二氧化碳)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例如:水、二氧化碳)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初中阶段简化定义,忽略无氧酸盐)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初中阶段简化定义,忽略碱式盐)
        • 盐:电离时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 混合物: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 分类:
      •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例如:糖水、盐水)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例如:泥水)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例如:牛奶)

二、化学用语

2.1 元素符号

  • 意义:
    • 表示一种元素。
    •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 书写:一个字母大写,两个字母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

2.2 化学式

  • 意义:
    • 表示一种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书写:
    • 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 原子个数用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对于化合物)。

2.3 化学方程式

  • 意义:
    •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 书写:
    • 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配平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标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催化剂等)。
    • 注明生成物状态(气体、沉淀)。

2.4 离子符号

  • 阳离子: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号,数字表示电荷数。例如:Na+
  • 阴离子: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号,数字表示电荷数。例如:Cl-
  • 离子团:原子团右上角标明电荷和符号。例如:SO4 2-

三、化学反应

3.1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3.2 化学反应类型

  •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 + B → C)
  •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A → B + C)
  •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 + BC → B + AC)
  •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AB + CD → AD + CB)

3.3 氧化还原反应

  • 概念: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初中阶段可简化理解)。
  •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初中阶段可简化理解)。
  • 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相对的概念。

四、溶液

4.1 溶解现象

  • 溶解: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的现象。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 溶液: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2 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 影响因素:
    • 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 溶剂: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4.3 溶液的浓度

  •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溶液的稀释:通过加水改变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不变。

五、酸碱盐

5.1 酸

  • 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初中阶段简化定义)
  • 性质:
    • 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 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5.2 碱

  • 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初中阶段简化定义)
  • 性质:
    • 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 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5.3 盐

  • 定义:电离时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 性质:
    • 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 某些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 某些盐能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5.4 中和反应

  • 定义: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 应用:
    • 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
    • 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 医药卫生。

六、物质的用途与环保

6.1 常见物质的用途

  • 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氮气:制造化肥,保护气。
  • 二氧化碳:灭火,制造干冰,光合作用。
  • 水:生命之源,工业生产,农业灌溉。

6.2 环保问题

  • 空气污染:
    •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 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绿化环境。
  • 水污染:
    • 主要污染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
    • 防治措施: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处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主要污染物:废塑料、废金属、废纸。
    • 防治措施: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再利用,减少垃圾产生。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培根随笔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