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思维导图》
一、力的概念
1.1 什么是力
-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
- 使物体发生形变。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
- 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 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 力是相互作用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亦然。
1.2 力的单位
- 牛顿(N): 力的国际单位。
- 估算常见的力:
- 手托起一个苹果的力约 1N。
1.3 力的测量
-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 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 校零。
- 拉力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 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 静止状态下读数。
1.4 力的三要素
- 定义: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 包括:
- 大小: 力的大小决定了力作用效果的强弱。
- 方向: 力的方向决定了力作用效果的方向。
- 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决定了力作用效果的位置。
- 力的示意图: 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起点表示作用点,箭头表示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需要标明标度)。
二、重力
2.1 什么是重力
- 定义: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施力物体: 地球。
- 方向: 竖直向下。
- 作用点(重心):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2 重力的大小
- 公式: G = mg
- G:重力,单位:牛顿(N)。
- m:质量,单位:千克(kg)。
- g:重力加速度,地球上通常取 9.8 N/kg,粗略计算时可取 10 N/kg。
- 影响重力的因素: 物体的质量。
2.3 重心的位置
- 重心的定义: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 均匀物体的重心:
-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 重心与物体的稳定程度: 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三、弹力
3.1 什么是弹力
- 定义: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 弹性形变: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 弹力产生的条件:
-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 物体之间相互接触。
3.2 弹力的大小
- 弹簧的弹力:
-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
- 公式:F = kx
- F:弹力,单位:牛顿(N)。
- k:劲度系数,反映弹簧的硬度,单位:牛顿/米(N/m)。
- x: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单位:米(m)。
3.3 弹力的方向
- 支持力: 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 压力: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 绳子的拉力: 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四、摩擦力
4.1 什么是摩擦力
-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 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挤压。
- 接触面粗糙。
- 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4.2 摩擦力的种类
- 静摩擦力: 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个最大值。
- 滑动摩擦力: 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 公式:f = μN
- f:滑动摩擦力,单位:牛顿(N)。
- μ: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材料有关,无单位。
- N:正压力,单位:牛顿(N)。
- 滚动摩擦力: 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通常比滑动摩擦力小。
4.3 摩擦力的方向
- 静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4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 增大摩擦的方法:
- 增大压力。
-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使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
- 减小摩擦的方法:
- 减小压力。
-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使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
-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气垫)。
五、力的合成与平衡
5.1 力的合成
- 定义: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 合力: 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 力的合成法则:
-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 方向相同:合力大小等于各力大小之和,方向与各力方向相同。
- 方向相反:合力大小等于大力减小力,方向与大力方向相同。
- 不在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 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求解(八年级不涉及)。
-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5.2 二力平衡
- 定义: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二力平衡的条件: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六、简单机械与功
6.1 杠杆
- 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 杠杆的五要素:
- 支点(O): 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
- 动力(F₁): 使杠杆转动的力。
- 阻力(F₂):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 动力臂(l₁):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 阻力臂(l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 杠杆的平衡条件: F₁l₁ = F₂l₂
- 杠杆的分类:
-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但费距离。
-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但省距离。
-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费力。
6.2 滑轮
- 定滑轮:
- 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 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本质:等臂杠杆。
- 动滑轮:
- 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 特点:省一半力,但费距离。
- 本质: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
- 滑轮组:
-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 特点: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省力情况: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是几,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
6.3 功
- 定义: 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功的公式: W = FS
- W:功,单位:焦耳(J)。
- F:力,单位:牛顿(N)。
- S:距离,单位:米(m)。
-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 有力无距离。
- 有距离无力。
- 力与距离垂直。
6.4 功率
- 定义: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公式: P = W/t
- P:功率,单位:瓦特(W)。
- W:功,单位:焦耳(J)。
- t:时间,单位:秒(s)。
- 功率的物理意义: 表示做功的快慢。
七、压强
7.1 压强
-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 公式: p = F/S
- p:压强,单位:帕斯卡(Pa)。
- F:压力,单位:牛顿(N)。
- S: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m²)。
-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 增大压强: 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 减小压强: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7.2 液体的压强
- 液体压强的特点:
-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相同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液体压强的公式: p = ρgh
- p: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
- ρ:液体密度,单位:千克/米³(kg/m³)。
- g:重力加速度,通常取 9.8 N/kg。
- h:深度,指从液面到某处的竖直距离,单位:米(m)。
7.3 大气压强
- 大气压强的存在: 空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 大气压强的测量: 气压计(如水银气压计、空盒气压计)。
- 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7.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流体: 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 应用: 飞机的升力、船桨的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