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部思维导图》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 政治
-
1.1. 夏商周
- 1.1.1. 夏朝:
- 1.1.1.1. 特点: 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制
- 1.1.2. 商朝:
- 1.1.2.1. 特点: 神权统治,内外服制度
- 1.1.3. 西周:
- 1.1.3.1. 分封制:
- 1.1.3.1.1. 目的: 巩固统治
- 1.1.3.1.2. 内容: 诸侯义务与权利
- 1.1.3.1.3. 影响: 初期稳定,后期瓦解
- 1.1.3.2. 宗法制:
- 1.1.3.2.1.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
- 1.1.3.2.2. 影响: 稳定统治秩序,强调血缘关系
- 1.1.3.1. 分封制:
- 1.1.1. 夏朝:
-
1.2. 秦汉
- 1.2.1. 秦朝:
- 1.2.1.1. 中央集权制度:
- 1.2.1.1.1. 皇帝制度: 权力高度集中
- 1.2.1.1.2. 三公九卿制: 各司其职
- 1.2.1.1.3. 郡县制: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2.1.2. 统一措施:
- 1.2.1.2.1. 文字: 小篆
- 1.2.1.2.2. 货币: 秦半两
- 1.2.1.2.3. 度量衡: 统一标准
- 1.2.1.3. 灭亡原因: 暴政、徭役、赋税沉重
- 1.2.1.1. 中央集权制度:
- 1.2.2. 汉朝:
- 1.2.2.1. 休养生息: 减轻赋税,发展经济
- 1.2.2.2. 察举制: 选拔人才
- 1.2.2.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控制
- 1.2.1. 秦朝:
-
1.3. 隋唐
- 1.3.1. 三省六部制:
- 1.3.1.1. 特点: 分工明确,互相制约
- 1.3.1.2. 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 1.3.2. 科举制:
- 1.3.2.1. 特点: 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 1.3.2.2. 作用: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
- 1.3.1. 三省六部制:
-
1.4. 宋元明清
- 1.4.1. 宋朝:
- 1.4.1.1. 加强中央集权:
- 1.4.1.1.1. 削弱相权: 分割宰相权力
- 1.4.1.1.2. 加强军事控制: 文官统兵
- 1.4.1.1.3. 设立转运司: 控制地方财政
- 1.4.1.2. 二府三司制: 分割宰相权力
- 1.4.1.1. 加强中央集权:
- 1.4.2. 元朝:
- 1.4.2.1. 行省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1.4.3. 明朝:
- 1.4.3.1. 废丞相: 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
- 1.4.3.2. 内阁制度: 皇帝的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 1.4.3.3. 设立东厂、西厂: 加强特务统治
- 1.4.4. 清朝:
- 1.4.4.1. 军机处: 皇帝的秘书机构,进一步加强皇权
- 1.4.4.2. 闭关锁国: 限制对外贸易
- 1.4.1. 宋朝:
2. 经济
- 2.1. 农业
- 2.1.1. 耕作方式:
- 2.1.1.1. 刀耕火种 -> 耜耕 -> 铁犁牛耕
- 2.1.2. 土地制度:
- 2.1.2.1. 井田制 -> 封建土地所有制
- 2.1.1. 耕作方式:
- 2.2. 手工业
- 2.2.1. 官营手工业: 为官府服务,技术先进
- 2.2.2. 民营手工业: 商品化程度高
- 2.3. 商业
- 2.3.1. 丝绸之路: 中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 2.3.2. 市镇兴起: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2.3.3. 重农抑商: 维护农业发展,限制商业发展
3. 文化
- 3.1. 儒家思想
- 3.1.1. 孔子: 仁、礼、中庸
- 3.1.2. 孟子: 仁政、民本
- 3.1.3.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用
- 3.1.4.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3.1.5. 程朱理学: 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 3.1.6. 陆王心学: 心即理、知行合一
- 3.2. 科技
- 3.2.1. 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 3.2.2. 天文历法: 张衡的地动仪、郭守敬的《授时历》
- 3.2.3. 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 3.3. 文学艺术
- 3.3.1. 诗歌: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 3.3.2. 绘画: 顾恺之、吴道子、张择端、文人画
- 3.3.3. 书法: 王羲之
- 3.3.4. 京剧: 集中国戏曲艺术之大成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解放
1. 政治
- 1.1. 列强侵华
- 1.1.1.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 1.1.3. 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 1.1.4. 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 1.2.1. 太平天国运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 1.2.2. 辛亥革命: 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 1.2.3. 新民主主义革命:
- 1.2.3.1. 五四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2.3.2. 国民大革命: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 1.2.3.3. 土地革命: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1.2.3.4. 抗日战争: 全民族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 1.2.3.5. 解放战争: 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
2. 经济
- 2.1. 自然经济的解体
- 2.1.1. 原因: 列强经济侵略
- 2.1.2. 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衰败
- 2.2. 近代工业的兴起
- 2.2.1. 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 2.2.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受多种因素影响
3. 思想解放
- 3.1. “师夷长技以制夷”
- 3.1.1.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 3.1.2. 意义: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3.2. 维新思想
- 3.2.1.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 3.2.2. 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
- 3.3. 三民主义
- 3.3.1. 提出者: 孙中山
- 3.3.2. 内容: 民族、民权、民生
- 3.4. 新文化运动
- 3.4.1. 口号: 民主、科学
- 3.4.2. 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3.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3.5.1.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
- 3.5.2. 意义: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 政治
- 1.1. 新中国的成立
- 1.1.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1.2. 意义: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1.2.1. 三大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2.2. 1954年宪法: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3. 改革开放
- 1.3.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1.3.2. 经济体制改革:
- 1.3.2.1.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3.2.2. 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3.3. 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4.1. 邓小平理论
- 1.4.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4.3. 科学发展观
- 1.4.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经济
- 2.1. 计划经济体制
- 2.1.1. “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2.1. 对外开放:
- 2.2.1.1.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 2.2.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融入世界经济
- 2.2.1. 对外开放:
- 2.3.“一带一路”倡议
- 2.3.1. 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 文化
- 3.1. “双百”方针
- 3.1.1. 内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3.1.2. 目的: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 3.2. 教育发展
- 3.2.1. 恢复高考: 选拔人才
- 3.2.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3.3. 文艺创作
- 3.3.1. 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反映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