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
一、文化传承与发展
1. 中华传统文化
1.1. 儒家思想的演变
* **1.1.1. 先秦儒学:**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 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孔子);仁政、民本(孟子);礼法并用(荀子)。
* 历史地位: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
* **1.1.2. 汉代儒学:**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与阴阳五行相结合,神化皇权。
* 历史地位: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 **1.1.3. 宋明理学:**
* 代表人物: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 核心思想: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
* 历史地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 **1.1.4. 近代批判:**
*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提倡民主与科学。
* 历史地位: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2. 其他传统文化
* **1.2.1. 道家思想:**
*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 核心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辩证统一。
* 历史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在文学、艺术、养生等方面。
* **1.2.2. 法家思想:**
* 代表人物:韩非。
* 核心思想: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 历史地位:在秦朝得到运用,促进了统一,但也因严刑峻法而速亡。
* **1.2.3. 传统科技与医学:**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 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 历史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 **1.2.4. 传统艺术:**
*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曲艺、建筑园林。
* 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1. “师夷长技以制夷”
*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 核心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抵抗外来侵略。
* 历史地位: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2.2. 维新思想
*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 核心思想:君主立宪、变法图强。
* 历史地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3. 民主革命思想
* 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 代表人物:孙中山。
* 核心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历史地位: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4. 新文化运动
* 背景: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
*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 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
* 历史地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1. 传播的背景
*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
3.2. 主要人物
* 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3.3. 主要内容
*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3.4. 历史意义
*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 三民主义
- 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
- 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统治,追求民族独立。
- 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主政治。
-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实现社会公平。
- 意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2. 毛泽东思想
- 2.1. 新民主主义理论:
- 提出: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提出。
- 内容: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意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2.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提出: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 内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 意义: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避免了城市起义的失败。
- 2.3.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2.4.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内容: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
- 2.5. 历史意义:
-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3. 邓小平理论
- 3.1. 改革开放理论:
- 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意义: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内容: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意义: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 3.4.“一国两制”构想:
- 内容: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允许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意义: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
- 3.5. 历史意义:
-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 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4.1. 主要内容: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4.2. 历史意义:
-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5. 科学发展观
- 5.1. 主要内容:
-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5.2. 历史意义: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6.1. 主要内容: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 6.2. 历史意义: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 近代科学技术
- 1.1. 物理学:
- 1.2. 生物学:
- 1.3. 影响:
-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促进了社会进步。
2. 近代文学艺术
- 2.1. 文学:
- 浪漫主义文学:雨果、拜伦、雪莱。
- 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狄更斯。
- 2.2. 艺术:
- 印象派绘画:莫奈、梵高。
- 现代主义音乐:斯特拉文斯基。
- 2.3. 影响:
- 反映了社会现实。
- 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 促进了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