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五课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二第五课思维导图》

一、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 工业革命的兴起

1.1. 背景

1.1.1. 前提:政治前提
  •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
  • 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1.2. 条件:经济条件
  • 资本: 海外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 原料: 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原料产地。
  • 技术: 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 市场: 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1.2. 进程

1.2.1.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 飞梭: 提高了织布速度。
  • 珍妮纺纱机: 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2.2. 动力的革新
  • 改良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问题,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 影响:推动了其他行业的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能源结构。
1.2.3. 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 蒸汽机车: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开创了铁路时代。
  • 汽船: 促进了水路运输的发展。
1.2.4. 工业革命的扩展
  • 从英国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

2. 工厂制度的确立

2.1. 背景

  •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 需要统一管理和协作。

2.2. 特点

  • 集中生产: 将工人集中在工厂里进行生产。
  • 分工合作: 实行精细的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 严格纪律: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生产秩序。
  • 标准化生产: 使用统一规格的零部件进行生产。
  • 使用机器: 采用机器进行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2.3. 影响

  • 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 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3. 工业革命的影响

3.1. 生产力

  •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2. 经济结构

  • 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 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3.3. 社会结构

  • 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 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3.4. 生活方式

  •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 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3.5. 世界格局

  • 欧美国家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东方国家开始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 城市化

1.1. 表现

  • 城市人口增加。
  • 城市规模扩大。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1.2. 原因

  • 工业革命的推动。
  •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3. 问题

  • 住房紧张。
  • 环境污染。
  • 交通拥堵。
  • 贫富差距。

2. 时间观念

2.1. 表现

  • 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 开始使用钟表来安排生活和工作。
  • 工作时间固定。

2.2. 原因

  • 工厂制度的要求。
  • 铁路运输的普及。

3. 大众教育

3.1. 表现

  • 各国开始重视大众教育。
  • 建立义务教育制度。

3.2. 原因

  • 工业革命的需要。
  • 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4. 休闲娱乐

4.1. 表现

  • 报刊杂志的普及。
  • 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立。
  • 体育运动的兴起。
  • 旅游业的发展。

4.2. 原因

  •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 闲暇时间增多。
  • 文化娱乐需求增加。

5. 社会流动

5.1. 表现

  •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增强。
  • 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5.2. 原因

  • 工业革命的推动。
  • 教育的普及。
  •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三、 对工业革命的反思

1. 积极影响

  • 生产力提高,物质财富增加。
  • 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
  • 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2. 消极影响

  •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 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
  • 工人阶级受剥削压迫。
  • 殖民扩张,引发战争和冲突。

3. 反思与启示

  • 科技是双刃剑,要合理利用。
  •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
  • 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
  • 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