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思维导图全部》
一、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种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如H, O, Na, Cl等)。
- 含量:地壳中元素含量(O、Si、Al、Fe、Ca、Na、K、Mg)。
- 原子
-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对于中性原子)。
-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分子
- 概念:由原子构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构成:同种原子(如O2、N2)或不同种原子(如H2O、CO2)。
- 性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 离子
- 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如Na+、Mg2+)。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如Cl-、O2-)。
- 原子团
-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相当于一个原子的原子集团(如SO42-、NO3-、NH4+)。
1.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结构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能级(s、p、d、f)、电子云。
- 价电子:最外层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分子结构
- 化学键: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如NaCl)。
- 共价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作用(如H2O、CO2)。
- 极性共价键:不同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Cl)。
- 非极性共价键:相同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H)。
- 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 化学键: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 晶体结构
- 晶体:原子或离子按照一定规律在空间周期性排列形成的固体。
- 离子晶体:离子键结合,熔点高,硬度大,导电性差(如NaCl)。
- 原子晶体:共价键结合,熔点极高,硬度极大,导电性差(如金刚石)。
- 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熔点低,硬度小,导电性差(如冰、干冰)。
- 金属晶体:金属键结合,熔点各异,硬度各异,导电性好(如铜、铁)。
- 非晶体:原子或离子排列不规则的固体(如玻璃)。
- 晶体:原子或离子按照一定规律在空间周期性排列形成的固体。
1.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N2、Cu、Fe)。
- 金属单质
- 非金属单质
- 稀有气体单质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CO2、NaCl)。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H2O、CO2、Na2O)。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如HCl、H2SO4)。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如NaOH、Ca(OH)2)。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NaCl、Na2SO4、NH4Cl)。
- 有机物:含碳化合物(CO、CO2、碳酸盐等除外)。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N2、Cu、Fe)。
- 混合物
-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如NaCl溶液)。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如Fe(OH)3胶体)。
-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如泥水)。
二、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1 物质的量
- 概念: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 单位: 摩尔(mol)。
- 阿伏伽德罗常数(NA): 每摩尔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mol^-1。
- 物质的量(n)、粒子数(N)与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关系: n = N/NA。
- 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为g/mol。
- 物质的量(n)、质量(m)与摩尔质量(M)的关系: n = m/M。
- 气体摩尔体积(Vm):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单位为L/mol。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 物质的量(n)、体积(V)与气体摩尔体积(Vm)的关系: n = V/Vm (适用于气体)。
-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L。
- 物质的量(n)、体积(V)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 c = n/V (V单位为升)。
2.2 溶液的配制
- 原理: 依据所需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 步骤:
-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固体)或体积(液体)。
- 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的体积。
- 溶解/稀释:将固体溶质溶解在少量水中,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到所需体积。
- 转移:将溶解/稀释后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 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 定容:加蒸馏水至离刻度线1-2cm处,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 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 注意事项:
- 容量瓶的选择:根据所需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 定容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平齐。
- 洗涤液要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2.3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 过滤: 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 蒸发: 浓缩溶液或分离易挥发性溶质。
- 结晶: 从溶液中析出溶质晶体。
- 萃取: 用一种溶剂从另一种溶剂中提取某种溶质。
-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
-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 渗析: 分离胶体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离子。
三、 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
- 氧化: 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移)的过程,化合价升高。
- 还原: 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移)的过程,化合价降低。
- 氧化剂: 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 还原剂: 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 氧化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物质。
- 还原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物质。
- 氧化性: 氧化剂具有的性质,表现为得电子的能力。
- 还原性: 还原剂具有的性质,表现为失电子的能力。
3.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 化合价升降: 判断依据是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 电子转移: 本质特征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3.3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 化合价升降法: 依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3.4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常见的氧化剂: O2, Cl2, HNO3, KMnO4, Fe3+等。
- 常见的还原剂: H2, C, CO, Al, Fe2+, SO2, 活泼金属等。
四、 元素及其化合物
(不同地区教材选用的具体元素及化合物内容可能有所不同,此处仅列举部分常见内容作为示例)
- 钠(Na)及其化合物
-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 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氧气、水等反应。
- 主要化合物:
- 氧化钠(Na2O):碱性氧化物。
- 过氧化钠(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与CO2和H2O反应生成O2。
- 氢氧化钠(NaOH):强碱,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腐蚀性。
-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
- 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
- 氯(Cl)及其化合物
-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 化学性质:强氧化性,能与金属、非金属等反应。
- 主要化合物:
- 氯气(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 盐酸(HCl):强酸,具有腐蚀性。
- 次氯酸(HClO):弱酸,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
- 氯化钠(NaCl):食盐的主要成分。
- 铝(Al)及其化合物
-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 化学性质:具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 主要化合物:
- 氧化铝(Al2O3):两性氧化物。
- 氢氧化铝(Al(OH)3):两性氢氧化物。
这只是高一化学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具体细节还需要结合课本和老师讲解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每个模块都有大量的细节知识点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