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思维导图》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 染色体、DNA和基因
- 染色体:
- 定义: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 组成:DNA和蛋白质。
- 形态:呈棒状或杆状。
- 数量: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 功能: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 DNA:
- 定义:脱氧核糖核酸。
- 结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
-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包含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 含氮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生物的性状。
- 基因:
- 定义:含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 功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 表达: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
-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形式的基因。
- 染色体:
- 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 有性生殖:
- 概念: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 过程:
-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 特点: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 染色体组成:
- 体细胞:染色体成对存在。
- 生殖细胞:染色体成单存在,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 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成对存在。
- 遗传物质的传递:
- 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后代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 有性生殖:
- 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 显性性状:在杂合体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 隐性性状:在杂合体中不表现出来,只有在纯合体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成。
- 表现型: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基因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
- 性状的遗传规律:
- 显性纯合子(AA):表现显性性状。
- 隐性纯合子(aa):表现隐性性状。
- 杂合子(Aa):表现显性性状。
- 4. 变异
- 定义:生物的性状与亲代或同种其他个体的差异。
- 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遗传给后代。
-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 变异的来源:
-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 基因重组: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导致基因重新组合。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
- 变异的意义:
- 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使生物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生物与环境
- 1. 生态系统
- 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 组成:
-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残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 能量流动:
- 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 传递途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 特点: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定义: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定。
- 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越强。
- 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都与环境相适应。
- 例如: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鱼的体型呈流线型,以减少游泳阻力。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繁殖。
- 例如: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温度影响动物的活动。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生物的活动能改变环境。
- 例如:蚯蚓疏松土壤;森林涵养水源。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4. 环境保护
- 环境污染:
- 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 来源: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生活垃圾等。
- 生物多样性:
- 定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 保护措施:
- 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环境污染。
- 保护生物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环境污染:
三、 生物的进化
- 1. 进化的证据
-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比较解剖学:比较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从而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
- 胚胎学:研究生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
- 2. 自然选择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过度繁殖: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
- 生存斗争:由于资源有限,生物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 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后代既与亲代相似,又存在差异。
- 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 自然选择的意义:
- 使生物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 导致生物的进化。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 植物的进化历程:
- 原始藻类 -> 原始苔藓植物 -> 原始蕨类植物 -> 原始裸子植物 -> 原始被子植物。
- 动物的进化历程:
- 原始单细胞动物 -> 原始腔肠动物 -> 原始扁形动物 -> 原始线形动物 -> 原始环节动物 -> 原始软体动物 -> 原始节肢动物 -> 原始鱼类 -> 原始两栖类 -> 原始爬行类 -> 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 4.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 人类进化的历程:
- 南方古猿 -> 能人 -> 直立人 -> 智人。
- 人类进化的特点:
- 脑容量增大,智力发展。
- 直立行走,解放前肢。
- 使用工具,提高生存能力。
- 产生语言,进行社会交往。
四、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 1. 种子的结构
- 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 胚:种子的主要部分,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 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 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 胚轴:连接胚根和胚芽的部分。
- 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 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2. 种子的萌发
- 环境条件:
- 适宜的温度。
- 充足的水分。
- 充足的空气。
- 自身条件:
- 完整的、有活力的胚。
- 充足的营养物质。
- 萌发过程:
- 吸水膨胀。
-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 环境条件:
- 3. 花的结构
- 花托:连接花的其他结构。
- 花萼:保护花蕾。
- 花瓣:吸引昆虫传粉。
- 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产生花粉。
- 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胚珠。
- 4. 传粉和受精
- 传粉:花粉从雄蕊的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 自花传粉: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 异花传粉:花粉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 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 传粉:花粉从雄蕊的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 5.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 胚珠发育成种子。
- 受精卵发育成胚。
- 子房发育成果实。
- 6. 植物的无性生殖
- 定义: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 类型:
- 扦插:剪取植物的茎或枝条,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
- 嫁接:将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上,使其结合在一起,共同生长。
- 压条:将植物的枝条弯曲埋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
- 组织培养: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成完整的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