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思维导图》
一、 生物与环境
1.1 生物的特征
- 定义: 具有生命的物体,区别于无生命物体。
- 基本特征:
- 生长发育: 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加,形态结构变化。
- 新陈代谢: 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将体内废物排出。
- 遗传与变异: 传递亲代特征,产生与亲代不同的后代。
- 应激性: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 繁殖: 产生新的个体,延续生命。
- 细胞结构: 除病毒外,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 组成成分: 大部分由有机物和水构成。
1.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定义: 生物生存的场所及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因素。
- 类型:
-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种内关系: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合作、竞争、互助等。
- 种间关系: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
-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 竞争: 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资源。
-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取营养。
-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互相有利。
- 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成分,如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 光: 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影响动物活动规律。
-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繁殖。
- 水分: 所有生物生存的必需物质。
- 空气: 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 土壤: 提供植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
-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适应: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方面的特征。
- 例子: 仙人掌叶变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北极熊有厚厚的脂肪层,以保持体温。
-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都是相对的。
- 影响: 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改变环境。
- 例子: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蚯蚓的活动改良土壤。
二、 认识植物
2.1 植物的分类
- 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分类:
- 孢子植物: 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如藻类、苔藓、蕨类。
- 种子植物: 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种子植物的分类:
-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树、柏树。
- 被子植物: 种子有果皮包被,又称绿色开花植物,如小麦、水稻。
2.2 植物的结构层次
- 细胞: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细胞。
-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细胞质: 含有多种细胞器。
-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线粒体: 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 液泡: 含有细胞液,储存物质。
-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 保护组织: 保护内部结构,如表皮。
- 营养组织: 储存营养物质,如叶肉。
- 输导组织: 运输水分、养料,如导管、筛管。
- 机械组织: 支持植物体,如厚角组织。
- 分生组织: 具有分裂能力,产生新细胞,如根尖、茎顶。
-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
- 营养器官: 根、茎、叶。
- 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 植物体: 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组成的整体。
2.3 植物的生理活动
- 光合作用: 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
- 场所: 叶绿体。
- 原料: 二氧化碳、水。
- 产物: 有机物、氧气。
- 意义: 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 呼吸作用: 植物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 场所: 线粒体。
- 原料: 有机物、氧气。
- 产物: 二氧化碳、水、能量。
- 意义: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叶片散失到大气中。
- 场所: 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
- 意义: 降低叶片温度,促进水分和矿物质的运输。
-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 吸收: 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运输: 通过导管将水分和无机盐从根运送到茎、叶等器官。
三、 认识动物
3.1 动物的分类
- 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分类:
- 无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如昆虫、蚯蚓、水母。
- 脊椎动物: 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2 动物的结构层次
- 细胞: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 上皮组织: 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
- 结缔组织: 具有连接、支持、营养等功能。
- 肌肉组织: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 神经组织: 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
- 系统: 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而成。
- 消化系统: 摄取食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 呼吸系统: 进行气体交换。
- 循环系统: 运输物质。
- 神经系统: 调节生命活动。
- 运动系统: 完成运动。
- 动物体: 由多个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3 动物的行为
- 先天性行为: 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如雏鸟的索食行为。
- 学习行为: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由环境因素影响的行为,如小狗学会握手。
四、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4.1 细胞的发现和基本结构
- 细胞的发现: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利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时,发现了细胞。
- 基本结构:
-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保护细胞。
- 细胞质: 含有多种细胞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4.2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 细胞分裂: 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 意义: 增加细胞数量,促进生物生长。
- 细胞分化: 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差异的过程。
- 意义: 形成不同的组织。
五、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5.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 定义: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 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5.2 生物圈的组成
- 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 指各种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 分解者: 主要指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5.3 生物圈的重要性
- 提供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提供水、空气、食物等,以及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
-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平衡。
- 调节气候: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影响全球气候。
希望这个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初一生物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