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思维导图

《生物和生物圈思维导图》

I. 生物

A. 生命的基本特征

  • 新陈代谢:
    • 定义: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 包括:吸收、转化、利用、排泄。
    • 类型:同化作用 (合成复杂有机物) 和异化作用 (分解复杂有机物)。
    • 意义:维持生命活动,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 生长与发育:
    • 生长: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
    • 发育: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完善。
    •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营养、温度、湿度等)。
    • 植物: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
    • 动物:胚胎发育、个体发育。
  • 繁殖:
    • 定义:产生新的个体。
    • 类型:
      • 无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后代。例如:细菌的分裂生殖、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
      • 有性繁殖: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后代。例如:高等动植物的性生殖。
    • 意义:维持种群的延续。
  • 遗传与变异:
    •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
    • 遗传物质:DNA (脱氧核糖核酸)。
    • 类型: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环境因素引起)。
    • 意义:生物进化的基础。
  • 应激性:
    • 定义: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 类型:
      • 简单反射:例如:膝跳反射。
      • 复杂反射:例如:条件反射。
    • 植物:向光性、背地性、触性等。
  • 细胞结构与功能:
    •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原核细胞 vs. 真核细胞: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细胞器:
      • 线粒体:细胞的“动力车间”,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 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 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运输蛋白质。
      •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核:遗传信息的储存和复制场所。

B. 生物的分类

  • 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 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 分类依据: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化特征、遗传信息等。
  • 重要类群:
    • 细菌:单细胞、无核膜、DNA环状、细胞壁含有肽聚糖。
    • 真菌:有细胞壁(几丁质)、真核细胞。
      • 酵母菌、霉菌、蘑菇。
    • 植物:自养型生物,细胞壁含有纤维素。
      •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动物:异养型生物,细胞内无细胞壁。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 病毒: 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寄生生活,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C. 生物与环境

  • 生态因素:
    • 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
    •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互助、竞争)、种间关系(捕食、寄生、共生、竞争)。
  • 适应性: 生物为了生存,在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 影响: 生物会影响环境,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动物的活动改变土壤结构。

II. 生物圈

A. 生物圈的定义

  • 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物圈的组成

  • 大气圈: 提供气体,调节温度。
  • 水圈: 提供水分,是生命之源。
  • 岩石圈: 提供养分和栖息地。
  • 生物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 消费者:异养型生物,以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为食。
    • 分解者:腐生型生物,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

C. 生态系统的结构

  • 组成成分: 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和生物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食物网:由多条相互交错的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
    •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
  • 能量流动:
    •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传递效率:约10%-20%。
    •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物质循环:
    • 主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
    • 碳循环:
      • 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砍伐森林、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温室效应。
    • 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等。
    • 氮循环: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D. 生态系统的功能

  • 能量流动: 维持生态系统的运转。
  • 物质循环: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信息传递:
    • 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 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E. 生态系统的类型

  •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湖泊、河流、池塘)、海洋生态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F.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定义: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 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的能力) 和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原状的能力)。
  • 影响因素: 生物种类、数量、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等。
  • 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度开发、污染等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G. 生物多样性

  • 定义: 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所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
  • 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 意义: 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 保护: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和异地保护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
  • 面临的威胁: 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H. 可持续发展

  • 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 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 内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意义: 保护地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狼王梦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