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生物思维导图》
I.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A. 生态系统的组成
- 1. 定义: 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 2. 成分:
- a. 生物成分:
- i.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
- ii. 消费者: (主要指动物) 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促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 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 次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
- 三级消费者...
- iii. 分解者: (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将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循环。腐生生物。
- b. 非生物成分:
- i. 阳光: 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影响生物的分布。
- ii. 空气: 提供呼吸所需气体,参与光合作用。
- iii. 水: 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代谢过程。
- iv. 土壤: 提供生物生存的场所和养分。
- v. 温度: 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和分布。
- vi. 无机盐: 植物生长所需。
- a. 生物成分:
- 3. 注意: 病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因为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繁殖。
B. 生态系统的结构
-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 a. 食物链: 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 书写规则: 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捕食者,终止于最高营养级消费者
- 例如: 草 → 兔 → 狐狸
- b. 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 c. 营养级: 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所处的环节。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 a. 食物链: 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 2. 能量流动:
- a. 能量的来源: 太阳能
- b.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 c. 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3. 物质循环:
- a. 主要循环物质: 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
- b. 碳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释放二氧化碳。
-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定义: 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 b. 影响因素:
- 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
- 环境条件变化剧烈,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稳定性降低。
- c. 稳定性类型:
-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不变的能力。
- 恢复力稳定性: 在遭受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C.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a. 非生物因素: 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 例如: 沙漠植物的根系发达以适应干旱环境。
- b. 生物因素: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
- 例如: 狼捕食兔子,影响兔子种群数量。
- a. 非生物因素: 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大气成分。
- b. 植物的蒸腾作用: 增加空气湿度,影响降水。
- c. 动物的活动: 影响土壤肥力,传播种子。
- d.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分解有机物,影响土壤成分。
II.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A.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1. 定义: 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2. 三个层次:
- a. 遗传多样性: 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基因差异。
- b. 物种多样性: 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多样性。
-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B.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1. 直接价值: 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原材料等。
- 2. 间接价值: 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
- 3. 潜在价值: 尚未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价值,如基因资源、新药物来源等。
C.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 1. 栖息地破坏: 过度开发、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导致生物失去生存环境。
- 2. 过度利用: 过度捕捞、滥采滥伐等导致生物资源枯竭。
- 3. 环境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等污染导致生物死亡或繁殖受阻。
- 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缺乏天敌,大量繁殖,威胁本地物种生存。
- 5.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
- 2. 迁地保护: 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在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保护。
- 3. 基因库保护: 保存生物的遗传物质,如建立种子库、基因库等。
- 4.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5. 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III. 第三章:人体的生命活动
A.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 组成: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和肺。
- 2. 功能: 实现气体交换,为身体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 3. 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
- 肺泡壁薄,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
- 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增加气体交换效率。
- 4. 呼吸运动:
- a. 吸气: 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空气进入肺。
- b. 呼气: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空气排出肺。
B.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 组成: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和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
- 2. 功能: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 3. 主要消化器官: 小肠。
- 小肠长,内表面积大,有皱襞和绒毛,利于营养吸收。
-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胆汁,利于食物消化。
- 4. 食物的消化:
- a. 口腔: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 b. 胃: 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 c. 小肠: 肠液、胰液、胆汁等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
- 5. 营养物质的吸收: 主要在小肠完成,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C.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 组成: 心脏、血管、血液。
- 2. 功能: 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
- 3. 心脏:
- a. 结构: 四个腔 (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 b. 功能: 推动血液循环。
- 4. 血管:
- a.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 b.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
- c. 毛细血管: 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进行物质交换。
- 5. 血液:
- a. 成分: 血浆、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b. 功能: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防御保护,止血。
- 6. 血液循环:
- a. 体循环: 左心室 → 主动脉 → 各级动脉 → 毛细血管 → 各级静脉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 b. 肺循环: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D.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 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 2. 功能: 形成尿液,排出废物。
- 3. 肾脏:
- a. 结构: 皮质、髓质、肾盂。
- b. 功能: 形成尿液。
- 4. 尿液的形成:
- a.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将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 b.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分、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吸收回血液。
E.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 组成: 脑、脊髓、神经。
- 2. 功能: 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使人体适应环境变化。
- 3. 脑:
- a. 大脑: 意识、感觉、运动的最高中枢。
- b.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运动。
- c. 脑干: 控制呼吸、心跳等生命活动。
- 4. 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5. 反射弧: 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 a. 组成: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以上是八下生物的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概括,有助于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