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思维导图》
I.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A. 明朝(1368-1644)
-
1. 政治
-
A. 建立与巩固
- a. 建立: 朱元璋(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
- b. 巩固:
-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 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接控制六部。
- 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统治。
- 迁都北京。
- 分封诸王,加强地方控制。(后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
B. 君主专制强化
- a. 废丞相,设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首辅权力增大,但最终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
- b. 设立东厂、西厂: 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监视和镇压,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
C. 靖难之役
- a. 背景: 诸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 b. 经过: 朱棣(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 c. 影响: 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
-
2. 经济
-
A. 农业
- a. 农业发展: 推广新品种(如占城稻),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 b. 手工业发展: 棉纺织业、丝织业、瓷器制造业等有所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 商品经济活跃: 城镇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一批商业城市(如北京、南京、苏州等)。
-
B. 海外贸易
- a. 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也耗费了大量财力。
- b. 海禁政策: 原因:防范倭寇侵扰。影响:限制了海外贸易,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
-
3. 文化
-
A. 文学艺术
- a. 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流行。
- b. 戏曲: 昆曲等戏曲形式发展。
- c. 书画: 文人画兴盛。
-
B. 科技
- a.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医药学巨著,总结了明朝以前的药物知识。
- b.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发展。
-
-
4. 边疆与民族关系
- A. 北方边患: 蒙古势力威胁明朝边境,多次入侵。
- B. 俺答封贡: 明朝与蒙古俺答达成协议,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双方的和平发展。
- C. 抗倭斗争: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取得胜利。
- D. 努尔哈赤崛起: 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B. 清朝(1636-1912)
-
1. 政治
-
A. 建立与统一
- a. 建立: 皇太极改后金为清,称帝。
- b. 入关: 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
- c. 统一全国: 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郑成功后代),统一全国。
-
B. 君主专制强化
- a. 设立军机处: 加强皇帝对军政事务的控制,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 b. 文字狱: 压制思想,钳制言论,维护统治。
-
C. 民族政策
- a. 满汉并用: 任用汉族官员参与政事。
- b. 尊崇儒学: 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 c. 压迫政策: 剃发易服,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
2. 经济
-
A. 农业
- a. 农业发展: 推广新作物(如玉米、甘薯),兴修水利,人口增长迅速。
- b.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
B. 手工业
- a. 手工业发展: 丝织业、瓷器制造业等继续发展。
- b. 资本主义萌芽: 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 海外贸易
- a.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维护统治,防范西方势力。影响:限制了海外贸易,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
-
3. 文化
-
A. 文学艺术
- a. 小说: 《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出现。
- b. 戏曲: 京剧形成并发展。
- c. 书画: “扬州八怪”等画派出现。
-
B. 科技
- a. 总结性科技著作: 《四库全书》等。
- b. 科技发展停滞: 清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对科技发展不重视,导致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
-
-
4. 边疆与民族关系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 a.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维护了国家统一。
- b.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 c. 统一台湾: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d. 民族融合: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
C. 明清时期的社会矛盾
-
1. 阶级矛盾
- A.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
- B. 赋税沉重: 农民负担沉重,生活更加困难。
-
2. 民族矛盾
- A. 满汉矛盾: 满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满汉矛盾。
-
3. 社会动荡
- A. 农民起义: 李自成农民起义等。
II. 近代中国的开端
A. 鸦片战争(1840-1842)
-
1. 原因
- A. 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资源。
- B. 直接原因: 中国禁烟运动。
-
2. 经过
- A. 重要事件: 虎门销烟。
-
3. 结果
- A. 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
-
4. 影响
- A. 社会性质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 中国近代史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
1. 原因
-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2. 经过
- A.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
3. 结果
- A.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内容:增开通商口岸;赔款;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
-
4. 影响
-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
1. 原因
- A. 阶级矛盾激化: 清朝统治腐朽,农民生活困苦。
- B. 民族矛盾: 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
-
2. 领导人
- A. 洪秀全。
-
3. 纲领
- A.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平均分配土地。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无法实现。
- B. 《资政新篇》: 内容:洪仁玕提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意义: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
4. 经过
- A. 金田起义。
- B. 定都天京。
- C. 北伐、西征。
- D. 天京事变。
- E. 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
5. 失败原因
- A.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B.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内部争权夺利等)。
-
6. 意义
- A.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 B.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 C. 探索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些是初二历史(主要涉及明清及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主要内容。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制作详细的思维导图,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