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思维导图必修一

《化学思维导图必修一》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组成:

    •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金属元素
      • 非金属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
    • 物质:具有一定组成和性质的客观存在的物体。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微观构成:

    • 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原子。
      • 多原子分子: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
    •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
      • 中子:不带电,位于原子核内。
      • 电子:带负电荷,位于原子核外。
    •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带正电荷,由原子失去电子形成。
      • 阴离子:带负电荷,由原子得到电子形成。

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结构: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分层排布。
      • 电子层:K、L、M、N层等。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分子结构:
    • 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
      • 离子键: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
      • 共价键: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
        • 极性共价键:不同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 非极性共价键:相同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 晶体结构:
    • 离子晶体:由离子键构成的晶体,如氯化钠。
    • 原子晶体:由共价键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二氧化硅。
    • 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的晶体,如干冰、碘。
    • 金属晶体: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如铜、铁。

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
      • 非金属单质
      • 稀有气体单质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 两性氧化物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强酸
        • 弱酸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强碱
        • 弱碱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 正盐
        • 酸式盐
        • 碱式盐
      • 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碳酸盐等)。
  • 混合物:
    •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溶质
      • 溶剂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 丁达尔效应
    •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
      • 悬浊液
      • 乳浊液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的概念

  • 摩尔(mol): 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约6.02×10^23个微粒的集体。
    • 阿伏伽德罗常数(N_A): 约等于6.02×10^23 mol⁻¹。
  • 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为g/mol。
    • M = m/n (m为质量,n为物质的量)
  • 气体摩尔体积(V_m):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单位为L/mol。
    • 标准状况下,V_m ≈ 22.4 L/mol。
    • n = V/V_m (V为气体体积)
  •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L。
    • c = n/V (V为溶液体积)

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步骤:
    1.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 称量或量取:用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
    3. 溶解或稀释:将溶质溶解在少量溶剂中或将浓溶液稀释。
    4. 转移: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5.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6. 定容: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线相切。
    7. 摇匀:颠倒摇匀。
  • 误差分析:
    • 溶质不足:浓度偏低
    • 溶剂过多:浓度偏低
    • 未冷却至室温:浓度偏高(热胀冷缩)

3. 实验基本操作

  • 固体药品的取用:
    • 用药匙或纸槽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 倾倒法取用块状固体药品。
  • 液体药品的取用:
    • 倾倒法取用液体药品。
    • 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 加热:
    • 酒精灯加热:使用外焰,禁止对人加热。
    • 试管加热:均匀加热,防止试管爆裂。
  • 过滤:
    • 漏斗、烧杯、玻璃棒。
    • “一贴、二低、三靠”。
  • 蒸发:
    • 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 不断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 萃取与分液:
    • 萃取剂的选择:不与原溶剂互溶,溶解度大。
    • 分液漏斗:分层,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其他:
    • 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 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
    • 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三、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还原反应: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
    • 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
    • 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
  • 氧化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 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 氧化产物: 还原剂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物质。
  • 还原产物: 氧化剂得到电子后生成的物质。
  • 氧化性: 氧化剂具有的性质。
  • 还原性: 还原剂具有的性质。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 化合价变化: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 电子转移: 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

3.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 双线桥法: 表示电子的得失,箭号由失去电子的元素指向得到电子的元素。
  • 单线桥法: 直接表示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关系。

4.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 价态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 强弱律: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 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再氧化还原性弱的物质。
  • 归中律: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反应,生成中间价态的产物。(注意:归中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5.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气(O₂)
    • 氯气(Cl₂)
    • 浓硝酸(HNO₃)
    • 高锰酸钾(KMnO₄)
  • 还原剂:
    • 氢气(H₂)
    • 碳(C)
    • 金属(Na, Mg, Al, Fe等)
    • 一氧化碳(CO)
    • 硫化氢(H₂S)
    • 碘离子(I⁻)
    • 亚铁离子(Fe²⁺)

This detailed outlin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key concepts in Chemistry 1, presented in a well-structured markdown format suitable for a mind map. Each section breaks down the topic into smaller, manageable subtopics, making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and review.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口罩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