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生物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生物与环境
1.1 生物的特征
-
1.1.1 生物需要营养
- 定义:生物体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 方式:
- 植物:光合作用(自养)
- 动物:摄取现成有机物(异养)
- 例子:
- 人吃饭、植物吸收养料
-
1.1.2 生物能进行呼吸
- 定义: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方式:
- 大部分生物:有氧呼吸
- 某些生物:无氧呼吸
- 气体交换:
- 陆生植物:通过叶片气孔
- 水生植物:直接通过细胞表面
- 动物:肺、鳃、气管等
- 例子:
- 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
1.1.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途径:
- 动物:尿液、汗液、粪便等
- 植物:通过叶片气孔蒸腾作用排出水分和氧气(光合作用);通过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 例子:
- 人出汗、排尿。
- 植物落叶。
- 途径:
-
1.1.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定义: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适应性活动。
- 种类:
- 简单反射:先天性行为,神经中枢在脊髓。
- 复杂反射:后天学习行为,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 例子:
- 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碰会闭合。
- 人手碰到热的东西会缩回。
-
1.1.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
- 繁殖:产生新的个体,延续种族。
- 繁殖方式:
- 有性生殖: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 无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 例子:
- 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
- 动物产卵、哺乳。
-
1.1.6 生物能进行遗传和变异
- 遗传:生物体亲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现象。
- 变异:生物体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代之间性状差异的现象。
- 意义:
- 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
-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例子:
- 子女长相与父母相似。
- 同种植物,果实大小、颜色不同。
-
1.1.7 生物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单细胞生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 多细胞生物:身体由大量的细胞构成。
- 例子:
- 细菌、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 人和植物是多细胞生物。
1.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1.2.1 生态因素
- 定义: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 分类:
-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异种生物。
- 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物质,如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
1.2.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光:影响植物的分布(阳生植物、阴生植物)、生长(光合作用)。
-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布。
- 水: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
- 空气:影响生物的呼吸。
- 土壤:影响植物的生长。
-
1.2.3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种内关系:
-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个体间的相互帮助。
-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间因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斗争。
- 种间关系:
-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生活在另一种生物(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取营养。
- 捕食:一种生物(捕食者)以另一种生物(被捕食者)为食。
- 竞争:两种生物为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发生的斗争。
- 例子:
-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种内互助)。
- 两只狗争夺一块骨头(种内斗争)。
- 地衣:真菌和藻类(互利共生)。
- 蛔虫寄生在人体内(寄生)。
- 猫吃老鼠(捕食)。
- 草和羊争夺草地(竞争)。
- 种内关系:
1.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1.3.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定义:生物体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 例子:
- 沙漠植物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
- 北极熊皮下脂肪厚,适应寒冷环境。
-
1.3.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的活动可以改变环境。
- 例子:
- 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变大气成分。
- 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
2.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2.1.1 提出问题
- 从观察到的现象或已有的知识中发现问题。
- 问题要具体、明确,具有探究价值。
-
2.1.2 作出假设
- 对问题可能的答案提出假设。
- 假设要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2.1.3 制定计划
-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
- 实验材料和器具
- 实验步骤
- 变量控制:设置对照实验
- 数据记录和分析方法
-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
-
2.1.4 实施计划
-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 认真观察,记录数据。
- 注意安全。
-
2.1.5 得出结论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 结论要与假设进行比较,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
2.1.6 表达和交流
- 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
- 形式:
- 撰写实验报告
- 进行口头汇报
- 展示实验结果
2.2 设计对照实验
-
2.2.1 变量
- 实验中发生改变的因素。
- 种类:
- 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因素。
-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 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但与研究问题无关的因素。
-
2.2.2 对照实验
- 定义: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 目的: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 原则:
- 单一变量原则:只有一个自变量,其他因素都保持相同。
- 对照原则: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
-
2.2.3 实验组和对照组
- 实验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
- 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作为参照。
2.3 举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 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 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 制定计划:
- 材料:鼠妇、纸盒、湿土、遮光板。
- 步骤:
- 在纸盒中铺一层湿土。
- 将纸盒一分为二,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 在纸盒中间放入10只鼠妇。
- 观察和记录一段时间内鼠妇在不同环境中的数量。
- 实施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 得出结论: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的一侧,说明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 表达和交流: 撰写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