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地球表面的变化
一、内力作用:
- 定义: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之一。
- 主要形式:
- 地震:
- 成因: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积聚释放。
- 震级: 描述地震强度,使用里氏震级等。
- 震源: 地震发生的地点。
- 震中: 地震波最先到达地面的地点。
- 地震波: 地震产生的波动,分为纵波和横波。
- 影响: 地面破坏、建筑物倒塌、海啸、山体滑坡等。
- 预防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地震预警系统、防震演习等。
- 火山:
- 成因: 地幔中的岩浆上升,突破地壳喷出。
- 类型: 盾状火山、锥状火山、复合火山等。
- 喷发形式: 爆发式喷发、溢流式喷发。
- 喷发物: 岩浆、火山灰、火山气体等。
- 影响: 地形改变、气候影响、空气污染、土壤肥沃等。
- 火山活动监测: 地震监测、气体监测、形变监测等。
- 地壳运动:
- 板块运动: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 板块类型: 大陆板块、海洋板块。
- 板块边界:
- 生长边界(离散型边界): 板块分离,形成新的地壳,如大洋中脊。
- 消亡边界(汇聚型边界): 板块碰撞,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岛弧、山脉。
- 转换边界(平移型边界): 板块相互滑动,形成断层。
- 造山运动: 地壳受到挤压,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 地堑和地垒: 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上升形成地垒。
- 地震:
- 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形成山脉、峡谷、盆地、高原等,改变地壳的形态。
二、外力作用:
- 定义: 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对地表进行破坏、搬运和堆积。
- 主要形式:
- 风化作用:
- 定义: 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碎和变化。
- 类型:
- 物理风化: 温度变化、冰冻胀裂、生物活动等引起岩石破碎。
- 化学风化: 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与岩石中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岩石的成分和结构。
-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生长、动物活动等破坏岩石。
- 影响因素: 气候、岩石性质、地形、生物等。
- 侵蚀作用:
- 定义: 地表物质被破坏和剥离。
- 类型:
- 流水侵蚀: 河流冲刷、切割地表,形成峡谷、瀑布等。
- 风力侵蚀: 风吹走地表松散物质,形成风蚀地貌,如蘑菇石、风蚀柱等。
- 冰川侵蚀: 冰川移动磨蚀地表,形成U型谷、冰碛地貌等。
- 海浪侵蚀: 海浪冲击海岸,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
- 重力侵蚀: 在重力作用下,地表物质下滑,形成滑坡、泥石流等。
- 搬运作用:
- 定义: 地表物质被携带移动。
- 搬运方式: 流水、风、冰川、重力。
- 搬运能力: 与搬运介质的速度和流量有关。
- 堆积作用:
- 定义: 被搬运的地表物质沉积下来。
- 堆积形式:
- 河流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等。
-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黄土高原等。
- 冰川堆积: 形成冰碛地貌,如冰碛丘、冰碛湖等。
- 海洋堆积: 形成沙滩、海岸堤坝等。
- 风化作用:
- 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塑造各种地貌形态,如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
- 正面影响:
- 修建水利工程: 防止洪水、灌溉农田。
- 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 矿山治理: 恢复矿区生态。
- 海岸防护: 建造海堤、防波堤等。
- 负面影响:
- 过度开采资源: 造成地表沉降、滑坡等。
- 毁林开荒: 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乱挖滥采: 破坏地表植被、污染环境。
- 修建大型工程: 改变地表形态、影响生态环境。
- 可持续发展:
-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 加强环境保护: 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 科学规划: 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四、地球表面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 地质时间: 地球形成以来漫长的时间尺度,通常以百万年、亿年为单位。
- 地质演化: 地球表面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
- 地质时期: 将地质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如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等。
- 地质证据: 通过岩石、化石等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历史。
- 相对地质年代: 根据岩层之间的关系确定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
- 绝对地质年代: 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原理测定地质年代的实际年龄。
五、总结:
地球表面的变化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地塑造着地球的形态。 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