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七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基本概念:

    • 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个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 环境: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 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
    • 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动物的活动规律(昼行性、夜行性)。
    • 温度:影响生物的代谢速率、生长发育,影响生物的分布。
    • 水分:生物生存必需,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影响生物的分布(陆生、水生)。
    • 空气:提供呼吸所需气体(氧气、二氧化碳),影响生物的生存。
    • 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和水分,影响生物的栖息地。
    • 适应性特征:生物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举例:仙人掌的叶变成刺,沙漠植物根系发达。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生物的活动改变环境:蚯蚓改良土壤,植物防风固沙,生物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 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 环境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物质。
    • 消费者:指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必须以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为食的生物,主要指动物。包括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等。
    • 分解者:指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
    •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物质和生存空间。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 书写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开始,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例如:草 → 兔 → 狐
    •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 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能量传递效率:大约10%-20%。
    • 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 生物数量金字塔:通常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 物质循环:

    • 主要物质:碳、氮、水等。
    • 循环特点:循环利用,全球性。
    • 碳循环:
      • 主要途径: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 过度砍伐森林和过度使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温室效应。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稳定性高。
    • 草原生态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适应干旱环境。
    • 湿地生态系统:水陆交界处,生物种类丰富,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
    • 海洋生态系统:范围广阔,生物种类繁多,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池塘等,生物种类多样。
    • 农田生态系统:人工干预较多,生物种类相对单一,稳定性较低。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复杂程度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 过度干扰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 生物种类: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 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剧烈会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
    • 人为干扰:过度砍伐森林、污染环境、过度捕捞等会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
  • 生物多样性:

    • 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
    •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为人类提供资源和服务。
    •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颁布法律法规,进行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

四、探究实验设计

  • 探究实验要素:

    • 提出问题:根据观察和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性解答。
    •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确定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设置对照组、选择材料和方法等。
    • 实施计划: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 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或否定假设。
    • 表达与交流:撰写实验报告,与其他同学交流。
  • 变量控制原则:

    • 单一变量原则:每次实验只改变一个因素,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 对照原则: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 常见探究实验:

    • 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鼠妇分布情况。
    • 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自变量是土壤湿度,因变量是蚯蚓分布情况。
    • 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五、思维导图结构总结

  • 中心:生物与环境
  • 分支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
  • 分支二: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 分支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类型,自我调节能力,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
  • 分支四:探究实验设计(要素,变量控制,常见实验)

This detailed mind map structur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key concepts covered in the second unit of seventh-grade science,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t includes definitions, exampl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opics, making it a useful tool for learning and review.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