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数学一二单元思维导图

《数学二年级数学一二单元思维导图》

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1 认识厘米和米

  • 1.1.1 长度单位的产生:
    • 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避免测量结果混乱,方便交流)
    • 古代的长度单位(如:拃、步)的缺点:不统一,易产生误差。
  • 1.1.2 厘米(cm):
    • 概念: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 表示方法:用字母“cm”表示。
    • 测量工具:刻度尺上的小格,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 估测:培养估测意识,练习估测较短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验证。
    • 厘米的实际意义:举例生活中用厘米作单位的物体(铅笔、橡皮、书本厚度等)。
  • 1.1.3 米(m):
    • 概念: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 表示方法:用字母“m”表示。
    • 测量工具:卷尺、皮尺等。
    • 估测:培养估测意识,练习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验证。
    • 米的实际意义:举例生活中用米作单位的物体(身高、房间长度、操场长度等)。
  • 1.1.4 厘米与米的关系:
    • 1米 = 100厘米
    • 单位换算:
      • 米 -> 厘米:乘100
      • 厘米 -> 米:除以100
    • 解决问题:涉及米和厘米单位换算的实际问题,如:一段绳子长2米,用去80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1.2 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 1.2.1 正确使用刻度尺:
    • “0”刻度对齐:将刻度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
    • 摆正尺子:刻度尺要与被测量的物体边缘重合。
    • 读数方法:观察物体另一端对准的刻度线,即为物体的长度。
    • 注意: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测量,需要用较大刻度减去较小刻度。
  • 1.2.2 量比较长的物体:
    • 多次测量:用刻度尺分段测量,然后将各段的长度相加。
    • 使用卷尺或皮尺:方便测量较长的物体。
  • 1.2.3 画线段:
    • 从刻度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指定长度的刻度线处。
    • 用直尺辅助画出直线。

1.3 线段

  • 1.3.1 线段的特征:
    • 直的
    • 有两个端点
    • 可测量长度
  • 1.3.2 识别线段:
    • 图形中区分线段和直线、射线、曲线。
  • 1.3.3 画线段:
    • 从一点开始,用直尺沿着一条直线画到指定长度。
  • 1.3.4 测量线段的长度:
    •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 1.3.5 比较线段的长短:
    • 直接测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两条线段的长度,然后比较大小。
    • 叠合法:将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对齐,观察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判断长短。

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1 两位数加两位数

  • 2.1.1 不进位加法:
    •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 口算:将十位和个位分别相加。
  • 2.1.2 进位加法:
    •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 口算:将十位和个位分别相加,注意个位满十需要向十位进一。
    • 简便计算:将其中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 2.1.3 估算:
    • 将两个加数分别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相加。
    • 例如:38 + 43 ≈ 40 + 40 = 80
  • 2.1.4 解决问题:
    •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 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 注意单位名称的书写。

2.2 两位数减两位数

  • 2.2.1 不退位减法:
    •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 口算:将十位和个位分别相减。
  • 2.2.2 退位减法:
    •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借一当十。
    • 口算:将十位和个位分别相减,注意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一。
    • 简便计算:将被减数或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 2.2.3 估算:
    • 将两个数分别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相减。
    • 例如:62 - 28 ≈ 60 - 30 = 30
  • 2.2.4 解决问题:
    •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 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 注意单位名称的书写。

2.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 2.3.1 连加:
    • 按顺序计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竖式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用简便竖式。
    • 注意进位问题。
  • 2.3.2 连减:
    • 按顺序计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竖式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用简便竖式。
    • 注意退位问题。
  • 2.3.3 加减混合运算:
    • 按顺序计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竖式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用简便竖式。
    • 注意进位和退位问题。
  • 2.3.4 解决问题:
    •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 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 注意单位名称的书写。

2.4 加减法估算

  • 2.4.1 估算策略:
    • 将数字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
    •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估算,有时需要将数字估大,有时需要将数字估小。
  • 2.4.2 估算的应用:
    • 判断结果的范围:例如,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
    •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判断带的钱是否够买所需物品。

2.5 用数学

  • 2.5.1 实际问题:
    • 购物问题:计算总价、剩余金额等。
    • 排队问题:计算总人数、剩余人数等。
    • 其他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 2.5.2 解题步骤:
    •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 列式计算,得出答案。
    • 检验答案是否合理。

总结: 第一、二单元主要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在长度单位方面,要掌握厘米和米的认识、测量方法以及单位换算。在加减法方面,要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口算、竖式计算和估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哪吒闹海思维分析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