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思维导图

《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化学平衡

  • 一、化学平衡状态

    • 定义: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 宏观特征: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 微观特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动态平衡。
    • 判断依据
      • 直接判断:
        • 正反应速率 = 逆反应速率:v(正) = v(逆)
        •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c(反应物)、c(生成物) 不变
        •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w(反应物)、w(生成物) 不变
      • 间接判断(借助某些物理量判断,如压强、颜色等,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总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相等时)。
        • 颜色不再变化(反应体系中存在有色物质时)。
        • 导电能力不变(反应体系中存在离子时)。
        • 温度不再变化(反应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时)。
    • 动态平衡的理解
      • 平衡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正反应和逆反应始终都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
      • 平衡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平衡条件发生变化,平衡就会移动。
    •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适用条件:适用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平衡移动。
      • 浓度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 压强影响(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
      • 温度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 催化剂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状态。
  • 二、化学平衡常数 (K)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 表达式:对于反应 aA(g) + bB(g) ⇌ cC(g) + dD(g),K = [C]^c [D]^d / [A]^a [B]^b
    • 意义:
      •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越高。
      • 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反应物转化率越低。
    • 影响因素:温度。 K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减小;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
    • 应用:
      • 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 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比较浓度商Qc与K的大小。
        • Qc < K: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 Qc > K: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 Qc = 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计算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或转化率。
    • 注意:
      • K与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改变,K值也改变。
      • K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压强等无关。
      • 纯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不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 移动方向:向着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移动。
    • 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增加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生成物/反应物方向移动。
    • 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气体体系):
      • 增加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少的方向移动。
      •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多的方向移动。
      • 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则压强改变对平衡无影响。
    • 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 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
    • 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 合成氨工业:高压、低温(但考虑反应速率,通常采用中等温度)、催化剂。
      • 硫酸工业:使用过量的空气,增大反应物浓度,提高SO2的转化率。
  • 四、平衡的计算

    • 三段式法:
      • 初始量:反应开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
      • 变化量: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变化量。
      • 平衡量: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
    • 转化率:
      • 反应物转化率 = (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 / 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 * 100%
    • 产率:
      • 生成物产率 = (实际生成的产物量 / 理论上应该生成的产物量) * 100%
    • 常见题型:
      • 已知初始量和转化率,求平衡量。
      • 已知初始量和平衡量,求转化率和K值。
      • 已知K值和初始量,求平衡量和转化率。
    • 技巧:
      • 灵活运用三段式,注意单位统一。
      • 注意计算过程中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 对于复杂计算,可以利用数学方法简化计算,如近似计算。
    • 影响平衡计算的因素:
      • 温度:温度改变K值。
      • 初始浓度:初始浓度影响平衡移动和最终平衡组成。
      • 压强(对于气体反应):压强改变影响平衡移动和最终平衡组成。
  • 五、图像分析

    • 纵坐标:通常表示速率、浓度、转化率、百分含量等。
    • 横坐标:通常表示时间、温度、压强、浓度等。
    • 图像类型:
      • 速率-时间图像:反映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浓度-时间图像:反映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转化率-时间/温度/压强图像:反映转化率随条件的变化。
      • 百分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像:反映各物质百分含量随条件的变化。
    • 图像分析步骤:
      • 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
      • 确定图像的起点、转折点、终点。
      • 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 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 常见的图像陷阱:
      • 注意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纵坐标是增大还是减小。
      • 注意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但对平衡无影响。
      • 注意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改变,判断压强的影响。
  • 六、工业应用

    • 合成氨工业:N2(g) + 3H2(g) ⇌ 2NH3(g) ΔH < 0
      • 原料:空气(氮气)、水(氢气)。
      • 条件:高压、中温、催化剂。
      • 意义:提高氨的产量,满足农业和工业需求。
    • 硫酸工业:2SO2(g) + O2(g) ⇌ 2SO3(g) ΔH < 0
      • 原料:硫铁矿、硫磺。
      • 条件:过量的空气、高温、催化剂。
      • 意义:生产硫酸,用于制造化肥、农药、染料等。
    • 优化反应条件:
      •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
      • 综合考虑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选择最佳的反应条件。
      • 循环利用原料,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 环境保护:
      • 减少污染物排放,如SO2、NOx等。
      • 开发新型环保工艺,如脱硫、脱硝等。
      • 综合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 核心概念关联

    •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种特殊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的焓变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温度影响)
    • 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类似,描述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状态。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