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化学变化的奥秘
1.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1.1.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特征:物质的形态、状态发生改变,但化学组成不变。
- 实例:水的蒸发、冰的融化、铁丝弯曲、灯泡发光。
- 关键词:形态改变、状态改变、组成不变。
-
1.1.2 化学变化:
- 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特征: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具有新的化学性质的物质。
- 实例:木材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酸碱中和。
- 关键词:新物质生成、化学组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
- 化学反应现象:
- 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 并非所有化学变化都有明显现象,有的需要借助仪器观察。
-
1.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类型: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描述方式:直接描述,如“铁是银白色固体”。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类型: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描述方式:描述变化能力,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气中燃烧”。
- 物理性质:
1.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1.2.1 化合反应: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特点:多变一。
- 通式:A + B → AB
- 常见反应:
- 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
-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金属与氧气反应。
- 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某些)。
- 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某些)。
-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
-
1.2.2 分解反应:
- 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 特点:一变多。
- 通式:AB → A + B
- 常见反应:
-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
- 碳酸钙高温分解。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
-
1.2.3 置换反应:
- 定义: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单质 + 化合物 → 新单质 + 新化合物
- 通式:A + BC → B + AC
- 常见反应:
- 金属与酸反应(氢前金属)。
-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前金置后金,盐必须可溶)。
-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
- 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高温)。
-
1.2.4 复分解反应:
- 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化合物 + 化合物 → 新化合物 + 新化合物
- 通式:AB + CD → AD + CB
- 发生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 常见反应:
- 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
- 酸与盐反应(满足条件)。
- 碱与盐反应(满足条件)。
- 盐与盐反应(满足条件)。
1.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1.3.1 放热反应:
- 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 常见反应:
- 燃烧反应。
- 中和反应。
- 金属与酸反应。
- 多数化合反应。
- 能量变化: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
-
1.3.2 吸热反应:
- 定义: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 常见反应:
- C + H2O (高温) → CO + H2
- 多数分解反应。
- 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固体反应。
- 碳、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
- 能量变化: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
-
1.3.3 能量守恒定律:
- 定义:化学反应中,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质量守恒定律
2.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要点:
- 参加反应:强调“参加”反应的物质,未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计入。
- 质量总和:指的是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某种物质的质量。
- 反应后生成:强调“生成”的物质,反应物中未参与反应的部分不计入。
- 适用范围:所有化学反应。
- 宏观角度: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
- 微观角度: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
2.2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 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原子: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 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 分子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 分子数目: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2.3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 定量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 推断物质组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
- 解释实验现象:解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变化现象(例如:密闭体系与敞口体系)。
- 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配平的依据。
三、化学方程式
3.1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 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表示意义:
- 质的含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量的含义: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和粒子个数比。
3.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反应物和生成物。
-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配平)。
3.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 写: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左反右生)。
-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 最小公倍数法。
- 奇数配偶法。
- 观察法。
- 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箭头的上方):
- 加热(Δ)。
- 高温。
- 光照。
- 催化剂(写在箭头的上方)。
- 标:标明生成物状态:
- 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且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时,才需标注。
- 沉淀(↓):生成物中有难溶于水的固体且反应物中没有不溶性固体时,才需标注。
3.4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 表示化学反应:简洁明了地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进行化学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进行计算。
- 推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推断其他物质。
- 了解反应条件:明确反应发生的条件。
四、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4.1 解题步骤
- 设:设未知数(通常设要求的物质的质量为x)。
- 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 标: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 列:列出比例式。
- 解:解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 答: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
4.2 注意事项
- 化学方程式必须书写正确,配平准确。
- 单位要统一。
- 比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必须正确。
- 计算过程要规范。
- 结果要带单位。
4.3 常见题型
- 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
- 已知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
- 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求未知物质质量。
- 混合物中的计算。
- 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