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三大作用思维导图

《植物三大作用思维导图》

一、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1.1 概念与定义

  •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 利用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 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

1.2 原料与产物

  • 原料:
    • 二氧化碳 (CO2): 从空气中吸收。
    • 水 (H2O): 从土壤中吸收,通过根系运输。
    • 光能: 来自太阳。
  • 产物:
    • 葡萄糖 (C6H12O6): 碳水化合物,植物能量来源。
    • 氧气 (O2): 释放到大气中,维持生物呼吸。

1.3 过程机制

  • 光反应 (Light-dependent Reactions):
    • 发生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 过程:
      • 光能吸收: 叶绿素吸收光能。
      • 水的光解: 水分解成氧气、氢离子和电子。
      • ATP合成: 光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 NADPH生成: 氢离子和电子传递给NADP+,形成NADPH。
    • 能量转换: 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 暗反应 (Light-independent Reactions/Calvin Cycle):
    • 发生场所: 叶绿体基质。
    • 过程:
      • 二氧化碳固定: 二氧化碳与RuBP结合。
      • 三碳酸 (3-PGA) 生成: 不稳定的六碳化合物分解为两个三碳酸分子。
      • 三碳糖磷酸 (G3P) 生成: ATP和NADPH提供能量,将三碳酸还原为三碳糖磷酸。
      • RuBP再生: 部分三碳糖磷酸用于再生RuBP,循环继续。
    • 碳固定: 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
    • 能量转换: 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转化为葡萄糖中的化学能。

1.4 影响因素

  • 光照强度: 影响光反应速率。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
  • 二氧化碳浓度: 影响暗反应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不足,光合作用减弱。
  • 温度: 影响酶的活性。高温或低温都会降低光合作用速率。
  • 水分: 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运输。缺水会导致气孔关闭,降低二氧化碳吸收。
  • 矿质元素: 影响叶绿素合成和酶的活性。
  • 植物种类: 不同植物对光照、温度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 意义

  • 能量来源: 为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提供能量。
  • 氧气来源: 维持大气中氧气含量,供生物呼吸。
  • 碳循环: 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参与地球碳循环。
  • 食物来源: 植物是人类和动物的食物来源。

二、呼吸作用 (Respiration)

2.1 概念与定义

  • 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细胞功能。
  • 与光合作用相反,是能量释放的过程。

2.2 原料与产物

  • 原料:
    • 有机物 (通常是葡萄糖): 来自光合作用或其他生物。
    • 氧气 (O2): 从空气中吸收。
  • 产物:
    • 二氧化碳 (CO2): 释放到大气中。
    • 水 (H2O): 产生少量水。
    • 能量 (ATP): 用于生命活动。

2.3 过程机制

  • 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 第一阶段 (糖酵解):
      • 发生场所: 细胞质基质。
      • 过程: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ATP和NADH。
    • 第二阶段 (柠檬酸循环/克雷布斯循环):
      • 发生场所: 线粒体基质。
      • 过程: 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柠檬酸循环,释放二氧化碳和产生更多NADH和FADH2。
    • 第三阶段 (电子传递链):
      • 发生场所: 线粒体内膜。
      • 过程: NADH和FADH2将电子传递给电子传递链,最终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用于ATP合成。
  • 无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 概念: 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
    • 过程: 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动物) 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植物、酵母菌)。
    • 能量释放: 释放能量较少,效率低于有氧呼吸。

2.4 影响因素

  • 温度: 影响酶的活性。
  • 氧气浓度: 影响有氧呼吸速率。
  • 水分: 影响代谢活动。
  • pH值: 影响酶的活性。
  • 有机物含量: 影响呼吸作用的底物供应。
  • 损伤程度: 机械损伤会增加呼吸速率。

2.5 意义

  • 能量供应: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物质转化: 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和水,参与物质循环。
  • 维持生长: 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

三、蒸腾作用 (Transpiration)

3.1 概念与定义

  • 水分以气体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 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
  • 是植物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

3.2 过程机制

  • 水分吸收: 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 水分运输: 水分通过木质部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
  • 水分蒸发: 水分从叶肉细胞表面蒸发到细胞间隙。
  • 水分扩散: 水蒸气通过气孔扩散到大气中。

3.3 影响因素

  • 环境因素:
    • 温度: 温度升高,蒸腾速率加快。
    • 湿度: 湿度降低,蒸腾速率加快。
    • 光照: 光照强度增强,气孔开放,蒸腾速率加快。
    • 风速: 风速加快,带走叶片表面的水蒸气,蒸腾速率加快。
    •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充足,蒸腾速率较高。
  • 植物因素:
    • 叶片面积: 叶片面积越大,蒸腾速率越高。
    • 气孔数量和大小: 气孔越多、越大,蒸腾速率越高。
    • 角质层厚度: 角质层越厚,蒸腾速率越低。
    • 根系发育: 根系越发达,吸水能力越强,蒸腾速率越高。

3.4 意义

  • 水分运输: 促进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
  • 降温作用: 通过蒸发水分降低叶片温度,防止高温伤害。
  • 维持植物形态: 保持植物的挺拔姿态。
  • 水循环: 参与地球水循环,调节气候。
  • 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数学必修四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