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上思维导图》
一、史前时期:人类起源与早期社会
- 人类起源
- 起源地点:非洲(“人类的摇篮”)
- 进化历程:南方古猿 -> 能人 -> 直立人 -> 智人(晚期智人)
- 体质特征变化: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大脑容量增大
- 代表性古人类:露西、北京人、山顶洞人
- 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 农业出现意义: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 原始农业的特点:刀耕火种、产量低、不稳定
- 代表性遗址:
- 河姆渡遗址:水稻种植,干栏式房屋
- 半坡遗址:粟(小米)种植,半地穴式房屋
- 早期聚落与文明的曙光
- 聚落规模扩大,出现贫富分化
- 出现手工业分工
- 原始艺术萌芽(陶器、彩陶、玉器)
- 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二、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 夏朝:第一个王朝的建立
- 建立者:禹
- 标志: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政治制度:初步形成国家机构(军队、监狱、刑法)
- 都城:阳城
- 商朝:青铜文明的鼎盛
- 建立者:汤
-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神权统治
- 青铜文明:司母戊鼎等精美青铜器,用于祭祀和战争
- 文字: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
- 都城:多次迁都,最后定都殷(殷墟)
- 灭亡:纣王暴政,周武王伐纣
- 西周:分封制与礼乐制度
- 建立者:周武王
- 建立原因:商纣王暴政,牧野之战周胜商
- 分封制: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统治权,向周天子进贡并服从调兵
- 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
- 弊端:诸侯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导致诸侯争霸
- 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维护统治
- 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 东周: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 春秋时期:
-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第一个霸主
- 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 社会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
- 战国时期:
- 七雄并立:秦、楚、齐、燕、赵、魏、韩
- 兼并战争: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战争频繁
- 商鞅变法(秦国):
- 内容: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建立县制等
- 作用: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 百家争鸣:
- 儒家: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礼法并施)
-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庄子(顺其自然)
-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 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
- 百家争鸣的意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春秋时期: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
- 秦朝:统一与暴政
- 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 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 中央集权制度:
- 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三公九卿制: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 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文化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 军事防御: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 暴政: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徭役沉重
- 灭亡:秦二世胡亥暴政,爆发陈胜吴广起义
- 汉朝:巩固与发展
- 西汉:
-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 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经济
- 文景之治: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 汉武帝:
-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推恩令”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 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王莽改制:失败
- 东汉:
- 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 光武中兴: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 黄巾起义:农民起义,东汉衰落
- 西汉:
四、经济文化
- 农业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力
- 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父子),漕渠(汉武帝时期)
- 粮食作物:粟、麦、稻
- 手工业
- 青铜铸造:司母戊鼎(商朝)
- 丝织业:丝绸之路(汉朝)
- 陶瓷业:原始青瓷(商周时期)
- 商业
- 商品交换:以物易物
- 货币:贝币、布币、刀币、圆形方孔钱
-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 文化
- 文字:甲骨文(商朝),隶书(秦汉时期)
- 史学:《史记》(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 医学:《黄帝内经》(战国时期),《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 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汉画像石
- 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
- 思想
-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 道家思想:老子、庄子
- 墨家思想:墨子
- 法家思想:韩非子
五、总结
通过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我们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建立。从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进程。这段历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这段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