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思维导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思维导图》

第1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兴衰

  • 隋朝建立与统一:
    • 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 统一: 589年,隋灭南朝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
  • 隋文帝改革 (开皇之治):
    • 政治: 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简化地方行政机构 (州县两级)。
    • 经济: 轻徭薄赋,编订户籍,发展生产。
    • 法律: 制定《开皇律》。
    • 意义: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为隋朝强盛奠定基础。
  • 隋炀帝与隋朝灭亡:
    • 大运河的开凿:
      •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 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 评价:
        • 积极: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 消极: 滥用民力,加重人民负担,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 暴政: 营建东都洛阳,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如征高句丽),好大喜功,奢侈浪费。
    • 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末农民大起义加速了其灭亡(如瓦岗军)。
  • 隋朝历史意义: 承前启后,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和物质基础(如科举制创立、大运河)。

第2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 唐朝建立:
    • 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 背景: 吸取隋亡教训。
    • 措施:
      • 政治:
        •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魏征)。
        • 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慎用刑法,减轻徭役。
      • 经济: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民族关系融洽。史称“贞观之治”。
  • 武则天统治: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

  • 措施:
    • 政治: 任用贤相(如姚崇、宋璟),整顿吏治,精简机构。
    • 经济: 发展农业生产,限制佛教势力。
    • 军事: 改革兵制。
  • 表现: 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增,国库充盈,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 衰落: 唐玄宗后期,沉湎享乐,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最终爆发安史之乱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 创立 (隋朝):
    •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 意义: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读书人提供了参政机会。
  • 完善 (唐朝):
    •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 武则天: 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武举
    • 唐玄宗: 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 影响:
    • 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学艺术繁荣。
    • 对后世及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5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概况: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 与亚洲国家:
    • 日本: 遣唐使 (学习唐朝制度文化)、鉴真东渡 (传播佛教、建筑、医药等)。
    • 新罗 (朝鲜半岛): 关系密切,留学生、商人众多,仿唐制。
    • 天竺 (印度): 玄奘西行取经 (《大唐西域记》),促进佛教交流。
  • 丝绸之路: 唐朝时期达到鼎盛,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非常繁荣。
  • 影响: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

第2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建立: 960年,赵匡胤 (宋太祖) 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定都东京 (开封)。
  • 中央集权加强 (重文轻武):
    • 目的: 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教训,防止武将专权。
    • 措施:
      • 军事: 解除禁军宿将兵权 (杯酒释兵权),枢密院掌调兵权,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 行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 财政: 中央掌控地方财赋。
      • 科举: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文官地位。
    • 影响:
      • 积极: 巩固了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扭转了武人专权的局面。
      • 消极: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削弱,行政效率低下,加重了财政负担。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契丹与辽:
    • 建立: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
    • 与北宋关系: 长期战争,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形成宋辽对峙局面。
  • 党项与西夏:
    • 建立: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 与北宋关系: 既有战争也有议和(宋夏和议),维持并立。
  • 女真与金:
    • 建立: 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建立
    • 灭辽与北宋: 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靖康之变)。

第8课 南宋的偏安与社会变化

  • 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 (宋高宗) 在应天府 (后迁都临安) 称帝,建立南宋。
  • 宋金对峙:
    • 岳飞抗金: 取得郾城大捷等胜利,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 绍兴和议: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形成长期对峙局面。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原因: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 表现:
      • 农业: 水稻种植推广 (占城稻引入),产量提高,“苏湖熟,天下足”。棉花种植扩展。
      • 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 (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发达。
      • 商业: 城市繁荣 (临安),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四川地区),海外贸易兴盛 (设市舶司管理)。
    • 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此彻底转移到南方。

第9课 宋代社会生活

  • 衣食住行: 服饰趋于简洁,饮食丰富多样,瓦子勾栏 (娱乐场所) 盛行,交通便利。
  • 民俗风情: 节日众多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娱乐活动丰富 (相扑、蹴鞠、杂技等)。
  • 文化生活:
    • 文学: 宋词达到顶峰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 艺术: 绘画 (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书法。
    • 科技: 活字印刷术 (毕昇)、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 思想: 理学 (程颢、程颐、朱熹) 成为官方哲学。

第10课 元朝的统治

  • 蒙古兴起与元朝建立:
    • 蒙古兴起: 1206年,铁木真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 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定都大都 (今北京)。
    • 统一全国: 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 中央集权统治:
    • 中央: 设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另设枢密院、御史台。
    • 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民族关系: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激化民族矛盾。
    • 对边疆管理:
      • 西藏: 首次纳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辖 (设宣政院)。
      •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加强管辖。
  • 经济发展: 重视农业,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使大运河重新贯通;陆上和海上交通发达 (驿站制度完善)。
  • 中外交流:
    • 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行纪》)。
    •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西传。

第3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1课 明朝的统治

  • 建立: 1368年,朱元璋 (明太祖) 在应天府 (南京) 称帝,建立明朝,后朱棣 (明成祖) 迁都北京
  • 君主专制强化:
    • 中央:
      •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力分归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
      •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民。
    • 地方: 设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 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 思想: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 经济发展:
    • 农业: 引进新作物 (玉米、甘薯)。
    • 手工业: 丝织、棉织、制瓷业发达。
    • 商业: 商品经济繁荣,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对外关系:
    •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 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
      • 概况: 七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意义: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领导军民取得抗倭胜利。

第12课 清朝的统治

  • 建立: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议政王大臣会议 -> 南书房 -> 设立军机处 (雍正帝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平定叛乱: 平定三藩之乱
    • 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抗击沙俄: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 加强对西北管理: 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 加强对西藏管理: 册封达赖、班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派驻藏大臣
    • 意义: 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
  • 闭关锁国政策:
    • 原因: 防范西方殖民者和东南沿海抗清力量。
    • 表现: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仅允许广州一处通商 (十三行负责)。
    • 影响:
      • 短期: 对西方殖民侵略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 长期: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是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13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 经济:
    • 农业: 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扩大,高产作物推广。
    • 手工业/商业: 区域性商人群体 (商帮,如晋商、徽商) 活跃。
    • 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文化:
    • 科技: 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
      •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
      • 宋应星《天工开物》(农业手工业技术)
      •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
    • 文学: 小说成为主流 (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在此期间成书或广泛流传)。
    • 艺术: 京剧形成并发展。绘画 (文人画)。
    • 思想: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

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涵盖了从隋朝统一到清朝中期的漫长历史,见证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民族融合的加深、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潜藏的危机。其中,隋唐的开放与繁荣、宋元的经济文化高峰与民族政权并立、明清的君主专制强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是核心内容。经济重心的南移、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中外交流的起伏以及科技文化的成就贯穿始终,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