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上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1919)
一、 鸦片战争 (1840-1842)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背景与原因
- 根本原因: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辟海外市场、掠夺原料。
- 直接原因(导火索):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危害巨大;中国的禁烟运动 (林则徐虎门销烟) 损害了英国的非法利益。
- 中英差异: 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落后,闭关锁国;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先进,船坚炮利。
2. 经过
- 爆发: 1840年6月,英军舰队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 主要战役/地点: 广州、厦门、定海、镇江等。
- 清军抵抗: 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殉国,但整体战备松弛,武器落后。
- 英军侵占: 1842年8月,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
3. 结果与《南京条约》 (1842)
-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主要内容:
-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
- 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协定关税)。
- 附件: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获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 主要内容:
4. 影响
- 社会性质变化: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主要矛盾变化: 民族矛盾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开始成为最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依然存在。
- 革命任务变化: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思想变化: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少数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1. 原因
- 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直接原因(借口): “亚罗号事件” (英国)、“马神甫事件” (法国)。
2. 经过
- 第一阶段 (1856-1858):
-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
- 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 签订《天津条约》 (1858):增开通商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款等。
- 第二阶段 (1859-1860):
- 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再次扩大战争。
- 攻占天津,进逼北京。
- 火烧圆明园 (1860): 英法联军在北京西北郊疯狂抢劫并烧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 咸丰帝逃往热河。
- 签订《北京条约》 (1860):
-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 增开天津为商埠。
-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 增加对英法赔款。
3.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4. 影响
-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 刺激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部分官员,催生了洋务运动。
三、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农民阶级的抗争
1. 背景与原因
-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 (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
-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剧了人民负担,激化民族矛盾。
- 自然灾害频繁。
-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农民。
2. 经过
- 兴起: 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 发展: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 (南京)。
- 全盛: 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与空想性并存)。
- 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内讧,由盛转衰。
- 后期: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未能实施)。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 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3. 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 意义:
-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
- 失败原因:
- 根本: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无法克服自身的腐朽)。
- 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战略失误: 定都天京后偏安一隅等。
- 内部矛盾: 天京事变暴露的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四、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 地主阶级的自救
1. 背景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列强侵略)。
- 部分官员认识到西方武器技术的先进。
2. 目的
- 维护清朝统治 (“师夷长技以自强”)。
3. 代表人物
- 中央: 奕䜣。
-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 主要内容
- 前期 (60-70年代):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
-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当时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 后期 (70-90年代): 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 开平煤矿 (李鸿章)
- 汉阳铁厂 (张之洞)
-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 筹建新式海陆军:
- 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
- 海军: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 兴办新式教育:
- 创办新式学堂 (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5. 评价
- 性质: 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 积极作用: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 局限性与失败原因:
-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只学习技术,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 洋务企业管理腐朽,效率低下。
- 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 核心技术依赖外国,受列强掣肘。
- 破产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 积极作用:
单元总结: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列强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则尝试通过洋务运动进行自救。这些抗争与探索虽然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但都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和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求索,也为后续的变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