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古代中国经济
一级分支:农业
-
核心概念:
- 耕作方式演变
- 土地制度变革
- 农业技术进步
- 重农抑商政策
-
耕作方式演变:
- 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水耨),依赖自然,产量低。
-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逐渐推广,耕作技术进步的标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基础。
-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应用,操作灵活,便于深耕和灌溉,提高了耕作效率。
-
土地制度变革:
-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 夏商周: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奴隶集体耕作,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特征:土地国有,按劳分配,是奴隶制经济的基础。
- 瓦解: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 历代土地兼并问题:地主阶级利用特权或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导致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
- 解决措施:
- 西汉:限制土地兼并,但效果不明显。
- 北魏:均田制,政府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徭役。
- 唐朝:均田制继续实行,但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崩溃。
- 解决措施:
-
农业技术进步:
-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郑国渠(战国时期),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 农具改进:铁犁牛耕的推广、曲辕犁的使用、耧车的使用(汉代)
-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注重农时,轮作倒茬等。
- 作物引进:占城稻(宋代),耐旱、早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
重农抑商政策:
- 目的: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证财政收入。
- 内容: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鼓励农民垦荒,限制商人活动。
- 影响:
- 积极:维护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稳定。
- 消极: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 不同时期的体现:
- 战国: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抑制商业。
- 汉朝:盐铁官营,抑制大商人。
- 明清:加强抑商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海禁)。
二级分支:手工业
-
核心概念:
- 官营手工业
- 民营手工业
-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工官制度
-
官营手工业:
- 性质:为统治阶级服务,主要生产供统治阶级消费的奢侈品和军用品。
- 特点:规模大,技术精湛,分工细致,产品质量高。
- 代表:汉朝的少府,唐朝的将作监。
-
民营手工业:
- 性质:为市场提供商品,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 特点: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更具灵活性。
- 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逐渐壮大。
- 代表:宋代的纺织业、造纸业等。
-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青铜铸造: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精湛,如司母戊鼎。
- 冶铁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并逐渐推广。
- 制瓷技术:隋唐时期,制瓷业发展迅速,出现白瓷、青瓷等。
- 纺织技术:丝绸织造技术精湛,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
工官制度:
- 含义:官营手工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保证产品质量。
- 特点:等级森严,管理严格,技术保密。
三级分支:商业
-
核心概念:
- 商业的发展
- 商业政策
- 对外贸易
- 城市商业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早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物物交换。
- 商朝:商人出现,以物易物。
- 秦汉: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商业发展。
- 隋唐: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 明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
-
商业政策:
- 汉代:盐铁官营,抑制大商人。
- 唐代:实行“市”制度,对市场进行管理。
- 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允许自由贸易。
- 明清:重农抑商,限制海外贸易(海禁)。
-
对外贸易:
- 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贸易。
- 唐代: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 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 明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 清代: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
-
城市商业发展:
- 早期:城市主要作为政治中心,商业活动较少。
- 唐代: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出现“市”。
- 宋代:城市商业空前繁荣,打破坊市界限,出现早市、夜市,商业活动时间延长。
- 明清:北京、南京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四级分支(举例,可继续细化每个三级分支):
- 以“耕作方式演变”为例:
- 刀耕火种: 定义,特点,对环境的影响。
- 铁犁牛耕: 定义,出现背景,技术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曲辕犁: 定义,结构特点,与直辕犁的对比,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以此框架,可以更详尽地填充每个分支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且详细的思维导图。 其中包含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影响, 并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