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思维导图》
核心概念:宇宙与地球
- 宇宙
- 定义:时间、空间、所有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 层次结构
- 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河外星系
- 总星系
- 天体
- 恒星:自身能发光的气体球体(如太阳)。
-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质量较大(如地球)。
-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如月球)。
- 彗星、流星体等
- 太阳系特征
- 八大行星轨道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 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 小行星带位置。
- 地球
- 形状与大小
- 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椭球体)。
- 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
- 地球的运动
- 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日、太阳日。
- 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力。
- 公转
- 轨道:椭圆轨道。
- 周期:恒星年、回归年。
- 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 黄赤交角: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地理意义:季节变化、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 自转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地球的独特性
-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 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大气环境。
- 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
- 生命存在的基础: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 形状与大小
核心概念:大气环境
- 大气
- 组成
- 干洁空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杂质:水汽、固体杂质。
- 垂直分层
-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递减,对流运动显著。
- 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升高。
- 高层大气:电离层等。
- 大气运动
-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 风的形成: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
-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 天气系统
- 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 气旋、反气旋。
- 影响气候的因素
-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 下垫面: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植被覆盖。
- 人类活动:改变地表性质,排放污染物。
- 全球气候变化
- 原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火山活动),人为原因(温室气体排放)。
- 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破坏等。
- 应对措施:减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 组成
- 气候类型
- 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 热带沙漠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地中海气候
- 极地气候
- 高山气候
核心概念:地表形态
-
陆地
- 地壳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类型(张裂、挤压)。
-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成因。
- 外力作用
-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 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
- 沉积作用: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冰川沉积。
- 地貌类型
- 山地:构造山、侵蚀山、火山。
- 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冰碛平原。
- 高原:侵蚀高原、熔岩高原、构造高原。
- 盆地:构造盆地、侵蚀盆地。
- 丘陵:侵蚀丘陵、堆积丘陵。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 地壳运动
-
水循环
-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 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改变地表植被、修建水利工程、污染水体。
-
洋流
- 洋流的形成:风力、密度差异、地转偏向力。
- 洋流的类型:按性质分(暖流、寒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增温增湿、降温减湿),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对航运的影响。
-
自然灾害
- 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寒潮。
-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
- 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学习方法建议
-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 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 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
- 结合实例分析,提升应用能力。
- 关注时事热点,联系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