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物理力学思维导图
8年级物理力学思维导图
I. 力 (Force)
A. 力的定义与性质
-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 单位:牛顿 (N)
- 特点:
- 物体间相互作用
-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形状 (形变)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方向)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
B. 力的测量
-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
- 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 校零
- 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 读数时,指针稳定
C. 力的三要素
- 大小 (magnitude)
- 方向 (direction)
- 作用点 (point of application)
- 影响:力的三要素同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D. 力的表示
- 力的大小:用数值表示。
- 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 力的作用点:用箭尾表示。
- 力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需准确标度大小。
- 力图:较为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E. 合力与分力
- 合力: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产生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 分力:与合力对应的,可以分解成几个力。
- 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合力可以替代分力,分力可以替代合力。
- 求合力:
- 同一直线上:
- 同方向:合力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
- 反方向:合力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力方向相同。
- 不在同一直线上: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八年级一般不涉及定量计算,侧重概念理解)。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 原则: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 常见情况:将重力分解为支持力和沿斜面向下的力。
II. 运动和静止 (Motion and Rest)
A.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所选定的标准物体。
-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物体,但通常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B. 速度 (Velocity)
- 定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t (速度=路程/时间)
- 单位:米/秒 (m/s);千米/小时 (km/h)
- 换算:1 m/s = 3.6 km/h
-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 平均速度的计算:v = 总路程/总时间
- 注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C. 匀速直线运动 (Uniform Linear Motion)
- 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的运动。
- 特点: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 v-t图像:一条水平直线。
- s-t图像:一条倾斜直线。
D. 变速直线运动 (Variable Linear Motion)
- 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但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
-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III. 密度 (Density)
A. 密度的定义与性质
-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 公式:ρ = m/V (密度=质量/体积)
- 单位:千克/米³ (kg/m³);克/厘米³ (g/cm³)
- 换算:1 g/cm³ = 1000 kg/m³
- 特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B. 密度的测量
- 测量方法:
- 固体:
- 量筒法: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先测量水的体积,再放入固体,测量水和固体的总体积,体积差即为固体的体积。
- 排水法:适用于形状不规则且不溶于水的固体。
- 天平、刻度尺法:适用于规则形状的固体,直接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
- 液体:
- 准确读取量筒和天平的示数。
- 减小测量误差。
C. 密度的应用
IV. 重力 (Gravity)
A. 重力的定义与产生
- 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施力物体:地球
- 方向:竖直向下
- 大小:G = mg (重力=质量×重力加速度)
- g的取值:通常情况下g = 9.8 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 = 10 N/kg。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B. 重心的概念
- 定义: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通过悬挂法确定。
V. 摩擦力 (Friction)
A. 摩擦力的定义与产生
-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产生条件:
-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B. 摩擦力的种类
- 静摩擦力: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滚动摩擦力:物体发生相对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C.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压力: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 公式:f = μN (滑动摩擦力=摩擦因数×正压力) (八年级一般不涉及定量计算)
D.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 利用:
- 增大摩擦力: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 例子:轮胎花纹、鞋底花纹、粉笔写字。
- 减小摩擦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脱离。
- 例子:轴承、润滑油、气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