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组成:
- 元素: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 金属元素:通常带“钅”字旁(汞除外)。
- 非金属元素:通常带“石”、“气”、“氵”字旁。
- 稀有气体元素:单原子分子,化学性质稳定。
-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
-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铝(Al)等。
- 非金属单质:如氧气(O₂)、氮气(N₂)、碳(C)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CO₂, SO₂)
-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CaO, Na₂O)
-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如Al₂O₃)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
- 常见酸: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硝酸(HNO₃)。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 常见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 。
-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
- 常见盐:氯化钠(NaCl)、碳酸钠(Na₂CO₃)、硫酸铜(CuSO₄)。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 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
-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 元素: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
微观构成:
-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由原子构成。
-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带正电荷。
- 阴离子:带负电荷。
-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结构:
- 原子核:
- 质子:带正电荷。
- 中子:不带电荷。
-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 原子核:
- 元素:
-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原子。
- 化学式:
- 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单质化学式: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气体非金属,需要注明分子构成(如O₂)。
- 化合物化学式:按照“正左负右”原则书写(氧化物O在右边)。
- 化合价:
- 元素或原子团显示出来的性质,实质是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的一种表现。
- 规则: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要熟记。
- 离子:
-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3. 物质的分类(交叉分类与树状分类)
-
交叉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类物质进行分类。如:
- 酸可以根据组成元素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 盐可以根据组成元素分为正盐和酸式盐、碱式盐等。
-
树状分类: 通过逐层划分,将物质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如:
- 物质 -> 纯净物/混合物 -> 单质/化合物 ->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 氧化物/酸/碱/盐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 物理变化
-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例如: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液、气之间的转化)、溶解、物质的形状改变等。
2. 化学变化
-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例如:燃烧、金属生锈、食物腐败、酸碱中和等。
- 化学变化的特征: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 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3. 化学性质
-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4. 物理性质
-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5. 化学反应类型
-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 + B → C)
-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A → B + C)
-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 + BC → B + AC)
-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其他化合物的反应。 (AB + CD → AD + CB)
-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
三、重要的化学物质
1. 氧气 (O₂)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实验室制法: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₄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2H₂O₂ → 2H₂O + O₂↑
2. 二氧化碳 (CO₂)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₂ + H₂O → H₂CO₃
-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 用途:灭火,光合作用。
- 实验室制法:
- 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3. 水 (H₂O)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液体,沸点100℃,凝固点0℃。
- 化学性质:
- 是许多反应的溶剂。
- 电解水:2H₂O → 2H₂↑ + O₂↑
- 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碱:H₂O + CaO → Ca(OH)₂
-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酸:H₂O + CO₂ → H₂CO₃
4. 酸、碱、盐的通性
- 酸的通性:
-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
-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Fe₂O₃ + 6HCl → 2FeCl₃ + 3H₂O
- 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HCl + NaOH → NaCl + H₂O
-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HCl + AgNO₃ → AgCl↓ + HNO₃
- 碱的通性:
-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CO₂ + 2NaOH → Na₂CO₃ + H₂O
-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Ca(OH)₂ + Na₂CO₃ → CaCO₃↓ + 2NaOH
- 盐的通性:
- 与某些金属反应:Fe + CuSO₄ → Cu + FeSO₄
- 与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 与碱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 与其他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四、化学方程式与计算
1. 化学方程式
- 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 书写原则:
-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
- 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数法等。
2.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 意义: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
3. 化学计算
- 依据:化学方程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 步骤:
- 设未知数。
-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 写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
- 列比例式。
- 解比例式。
- 简明地写出答案。
- 类型:
- 根据质量求质量。
- 根据质量求质量分数。
- 根据质量分数求质量。
- 含有杂质的计算。
五、溶液
1. 溶解现象
- 溶解: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 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
2. 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影响因素:温度(对多数固体,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对少数固体如Ca(OH)₂, 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
-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 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 溶液的浓度
-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 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 100%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 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溶质。
- 用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溶剂。
- 将溶质加入溶剂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六、金属与金属材料
1. 金属的物理性质
- 通常具有金属光泽。
- 具有导电性、导热性。
- 具有延展性。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
- 铁生锈:4Fe + 3O₂ + 2xH₂O → 2Fe₂O₃·xH₂O
- 与酸反应: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 与盐溶液反应:金属 + 盐溶液 → 新金属 + 新盐
3. 金属活动性顺序
-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 应用:
- 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反应。
- 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前置金属可将后置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 金属材料
- 纯金属:单一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
-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 合金的性质与组成金属不同,通常硬度更大,熔点更低。
七、其他重要知识点
- 实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加热等)
-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验满方法
-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 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
- 化学与生活 (物质的用途, 食品安全, 营养均衡等)
-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 pH值与酸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