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金属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金属思维导图》
I. 金属概述
A. 定义
- 通常指具有光泽(金属光泽),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的物质。
- 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是液态)。
B. 分布
- 地壳中含量:Al > Fe > Ca > Na > K > Mg。
- 存在形式:
a. 游离态:少数极不活泼的金属,如金(Au)、铂(Pt)等。
b. 化合态:多数金属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铁矿石、铝土矿等。
C.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光泽:金属光泽。
- 导电性:良导体。
- 导热性:良导体。
- 延展性:具有延性(拉成细丝)和展性(压成薄片)。
- 熔点:差异较大。
- 密度:差异较大。
- 硬度:差异较大。
II. 金属的化学性质
A. 金属与氧气反应
- Mg:2Mg + O₂ 点燃 2MgO (剧烈燃烧,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 Al:4Al + 3O₂ 点燃 2Al₂O₃ (燃烧,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 Fe:3Fe + 2O₂ 点燃 Fe₃O₄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 Cu:2Cu + O₂ 加热 2CuO (变黑)
- Au/Pt:在通常情况下,不与氧气反应。
- 反应剧烈程度与金属活动性有关。
B. 金属与酸反应 (酸必须是稀盐酸或稀硫酸,不能是浓硫酸或硝酸,因为浓硫酸和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并非置换反应)
- 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H)前面的金属。
- 现象:产生气泡,金属逐渐溶解。
-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 实质:金属失去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 示例:
a. Fe + 2HCl = FeCl₂ + H₂↑
b. 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
c. Mg + 2HCl = MgCl₂ + H₂↑
d. 2Al + 3H₂SO₄ = Al₂(SO₄)₃ + 3H₂↑
- 反应速率与金属活动性和酸的浓度有关。
C.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 条件:
a.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b. 盐必须可溶于水。
c. 金属本身不能与水反应 (K, Ca, Na 除外,它们先和水反应)。
-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 示例:
a.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b. Zn + CuSO₄ = ZnSO₄ + Cu
c. Cu + 2AgNO₃ = Cu(NO₃)₂ + 2Ag
- 注意:铁与盐溶液反应生成亚铁盐。
D. 金属活动性顺序
-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 意义:
a. 可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b. 可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反应。
c. 可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III. 金属的冶炼
A. 概念
- 将金属从其矿物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B. 主要方法
- 热还原法:
a. 原理:利用还原剂(如C、CO、H₂等)在高温下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
b. 示例:
- Fe₂O₃ + 3CO 高温 2Fe + 3CO₂
- CuO + H₂ 加热 Cu + H₂O
- C + 2CuO 高温 2Cu + CO₂↑
c. 适用于活动性较弱的金属。
- 电解法:
a. 原理:电解金属化合物(通常是氧化物或氯化物)。
b. 示例:
- 2Al₂O₃ 通电 4Al + 3O₂↑ (工业炼铝)
- 2NaCl 通电 2Na + Cl₂↑ (工业制氯气和氢氧化钠)
c. 适用于活动性很强的金属(如钠、钾、铝等)。
- 热分解法:
a. 原理:某些金属的化合物受热分解直接生成金属。
b. 适用于少数非常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铂等)。
IV.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A. 纯金属
- 铁(Fe):强度不高,易生锈。
- 铝(Al):密度小,耐腐蚀。
- 铜(Cu):导电性好。
B. 合金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 特性:合金的性能优于其组成金属。
- 常见合金:
a. 钢铁:铁碳合金,分为生铁(含碳量高)和钢(含碳量低)。
b. 铝合金: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
c. 铜合金:黄铜(铜锌合金),青铜(铜锡合金),白铜(铜镍合金)。
- 影响合金性能的因素:成分、比例。
C. 应用
- Fe:制造机器、车辆、桥梁等。
- Al:制造飞机、电缆等。
- Cu:制造电线、电器元件等。
- 合金:应用广泛,如钢铁用于建筑,铝合金用于航空,铜合金用于电子工业。
- 金属的应用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V.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A. 金属腐蚀
- 定义:金属或合金与周围介质(如空气、水等)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的损耗和破坏。
- 主要类型:
a. 化学腐蚀:金属与干燥气体或非电解质溶液直接发生化学反应。
b. 电化学腐蚀: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形成原电池或电解池而发生的腐蚀。
- 析氢腐蚀:酸性较强的环境。
- 吸氧腐蚀:中性或碱性环境。
- 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B. 金属的防护
-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制成合金(如不锈钢)。
-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a. 涂油漆。
b. 镀金属。
c. 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如铝的阳极氧化)。
- 电化学保护:
a.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连接比被保护金属更活泼的金属(如锌),形成原电池。
b.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将被保护金属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 保持金属表面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