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思维导图高三》
一、 宏观物质组成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种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存在形式: 单质(如O2、Fe)、化合物(如H2O、NaCl)
-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结构: 原子核(质子+中子)+ 核外电子
- 性质: 由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不显电性。
-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结构: 由原子构成
- 性质: 分子间存在空隙和作用力
-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种类: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 形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1.2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 特点: 无固定组成和性质
- 实例: 空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 分离方法: 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渗析等
-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
- 金属单质: 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
- 非金属单质: 性质多样,如石墨、金刚石、氧气等。
-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稳定,通常以单原子分子存在。
-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 有机物: 含碳化合物(CO、CO2、碳酸盐等除外)。
- 无机物: 不含碳的化合物。
-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
二、 化学计量
2.1 物质的量(n)
- 定义: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体的一个物理量。
- 单位: 摩尔 (mol)
- 计算公式:
- n = N / NA (N:微粒数,NA:阿伏伽德罗常数)
- n = m / M (m:质量,M:摩尔质量)
- n = V / Vm (V:气体体积,Vm: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约为22.4 L/mol)
- n = cV (c:溶液浓度,V:溶液体积)
2.2 阿伏伽德罗常数(NA)
- 定义: 0.012 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 数值: 约为 6.02 × 10^23 mol^-1
- 应用: 连接微观粒子数和宏观物质的量的桥梁。
2.3 摩尔质量(M)
- 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单位: g/mol
- 数值: 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2.4 气体摩尔体积(Vm)
- 定义: 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
- 数值: 约为 22.4 L/mol
- 影响因素: 温度和压强
2.5 溶液浓度
- 质量分数(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 ω = m(溶质) / m(溶液) × 100%
-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 c = n(溶质) / V(溶液)
- 稀释定律: c1V1 = c2V2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三、 元素化合物知识
3.1 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钠 (Na):
- 性质: 活泼金属,易与氧气、水反应。
- 化合物: NaOH (强碱)、Na2CO3、NaHCO3 (重要的化工原料)。
- 铝 (Al):
- 性质: 活泼金属,能与酸、碱反应。
- 化合物: Al2O3 (两性氧化物)、Al(OH)3 (两性氢氧化物)。
- 铁 (Fe):
- 性质: 变价金属,有+2价和+3价。
- 化合物: FeO、Fe2O3、Fe3O4、FeCl2、FeCl3。
- 铜 (Cu):
- 性质: 较活泼金属,易被氧化。
- 化合物: CuO、CuSO4 (五水合铜为蓝色晶体,俗称胆矾)。
3.2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碳 (C):
- 单质: 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等。
- 化合物: CO、CO2、碳酸、碳酸盐。
- 硅 (Si):
- 单质: 晶体硅。
- 化合物: SiO2 (酸性氧化物,用于制玻璃)、硅酸盐。
- 氮 (N):
- 单质: N2 (空气的主要成分)。
- 化合物: NH3、HNO3、氮肥。
- 氧 (O):
- 单质: O2、O3 (臭氧)。
- 化合物: H2O、氧化物。
- 硫 (S):
- 单质: 硫磺。
- 化合物: SO2、SO3、H2SO4、硫酸盐。
- 氯 (Cl):
- 单质: Cl2 (有毒气体)。
- 化合物: HCl、HClO、氯化物、漂白粉。
3.3 重要酸、碱、盐
- 酸:
- 盐酸 (HCl): 强酸,具有腐蚀性。
- 硫酸 (H2SO4): 强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 硝酸 (HNO3): 强酸,具有强氧化性。
- 碱:
- 氢氧化钠 (NaOH): 强碱,具有腐蚀性,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 氢氧化钙 (Ca(OH)2): 碱性较弱,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 氨水 (NH3·H2O): 弱碱。
- 盐:
- 氯化钠 (NaCl): 食盐,重要的化工原料。
- 碳酸钠 (Na2CO3): 纯碱。
-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四、 化学反应原理
4.1 化学反应速率
- 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 影响因素: 温度、浓度、催化剂、压强 (对气体反应)。
- 计算: v = Δc / Δt
4.2 化学平衡
-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的状态。
- 特征: 动态平衡、可逆、等速率。
- 影响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对气体反应)。
- 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4.3 热化学方程式
- 定义: 表明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 书写要点:
- 标明反应条件(通常为25℃,101 kPa)。
- 标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s, l, g, aq)。
- 标明焓变 (ΔH),单位为 kJ/mol。
- ΔH为“+”表示吸热反应,ΔH为“−”表示放热反应。
4.4 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
-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
- 燃烧热: 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 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
五、 有机化学基础
5.1 烃
- 烷烃: 饱和烃,只有单键,通式 CnH2n+2。
- 烯烃: 含有碳碳双键的烃,通式 CnH2n。
- 炔烃: 含有碳碳三键的烃,通式 CnH2n-2。
- 芳香烃: 含有苯环结构的烃,如苯、甲苯。
5.2 烃的衍生物
- 醇: 含有羟基 (-OH) 的有机物,如乙醇、甘油。
- 酚: 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有机物,如苯酚。
- 醛: 含有醛基 (-CHO) 的有机物,如甲醛、乙醛。
- 酮: 含有酮基 (-CO-) 的有机物,如丙酮。
- 羧酸: 含有羧基 (-COOH) 的有机物,如乙酸。
- 酯: 羧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如乙酸乙酯。
5.3 重要反应类型
- 取代反应: 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 加成反应: 不饱和有机物分子里的不饱和键断裂,在断键处的碳原子上结合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
- 消去反应: 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2O、HX),同时形成不饱和键的反应。
- 氧化反应: 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 酯化反应: 醇与酸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 聚合反应: 小分子(单体)结合成大分子(聚合物)的反应。
此思维导图为高三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框架,具体知识点需要结合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