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思维导图

《高三化学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1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 1.1.1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 单质
        • 金属单质
        • 非金属单质
        • 稀有气体
      • 化合物
        • 氧化物
    • 混合物
      • 溶液
      • 胶体
      • 浊液
  • 1.1.2 物质的转化关系
    • 氧化还原反应
      • 概念:电子的转移(得失)
      •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 根据反应条件和现象
        • 根据元素周期表位置
        • 根据原电池原理
    • 非氧化还原反应
      • 酸碱中和
      • 复分解反应
      • 酯化反应
      • 水解反应
    • 转化规律
      • 物质的性质决定转化
      • 反应条件影响转化方向
      • 转化途径的多样性

1.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1.2.1 原子结构
    • 原子核
      • 质子
      • 中子
    • 核外电子
      • 电子云
      • 电子排布
      • 构造原理
  • 1.2.2 分子结构
    • 化学键
      • 离子键
      • 共价键
        • σ键
        • π键
      • 金属键
    • 分子结构式
      • 路易斯结构式
      • 键线式
      • 球棍模型
    • 分子间作用力
      • 范德华力
      • 氢键
  • 1.2.3 晶体结构
    • 离子晶体
      • 离子晶格
      • 熔点高,硬度大
    • 原子晶体
      • 共价键连接成网状结构
      • 熔点极高,硬度极大
    • 分子晶体
      • 分子间作用力连接
      • 熔点低,硬度小
    • 金属晶体
      •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 具有延展性和导电性

1.3 物质的性质

  • 1.3.1 物理性质
    • 颜色、状态、气味
    • 熔点、沸点、密度
    • 溶解性
    • 导电性、导热性
  • 1.3.2 化学性质
    • 酸碱性
    • 氧化性、还原性
    • 稳定性
    • 特殊反应(如水解、酯化)

二、化学反应原理

2.1 化学反应速率

  • 2.1.1 速率的表示方法
    •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减小或生成物浓度增大表示
    • 符号:v(反应物)或 v(生成物)
    • 单位:mol/(L·s) 或 mol/(L·min)
  • 2.1.2 影响因素
    • 浓度
      • 浓度越大,速率越快(一般规律)
    • 温度
      • 温度越高,速率越快
    • 压强
      • 对气体反应,压强增大,速率加快
    • 催化剂
      •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 其他因素:光照、电磁波、固体表面积等

2.2 化学平衡

  • 2.2.1 平衡的建立
    • 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
    • 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平衡标志:宏观量不再随时间变化(如浓度、压强、颜色等)
  • 2.2.2 影响因素
    • 浓度
    • 温度
    • 压强
    • 勒夏特列原理:改变一个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2.2.3 平衡常数K
    • 定义: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商的比值
    • 意义: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 影响因素:温度 (K只与温度有关)

2.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 2.3.1 电离与电离平衡
    • 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 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 电离平衡:未电离的分子和电离产生的离子间建立平衡
  • 2.3.2 电离常数Ka、Kb
    • 定义:描述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常数
    • 意义:Ka、Kb越大,酸或碱的电离程度越大
  • 2.3.3 影响因素
    • 温度
    • 浓度(稀释促进电离)
  • 2.3.4 盐的水解
    • 水解原理:盐的离子与水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 影响因素:盐的浓度、温度
    • 水解规律: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

2.4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 2.4.1 pH值的计算
    • pH = -lg[H+]
    • 酸性溶液:pH < 7
    • 中性溶液:pH = 7
    • 碱性溶液:pH > 7
  • 2.4.2 缓冲溶液
    • 定义:能抵抗少量外来酸或碱的影响,维持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
    • 组成: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
  • 2.4.3 溶解平衡
    • 定义:难溶电解质的溶解与沉淀达到动态平衡
    • 溶度积Ksp
      • 定义: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 应用: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

三、元素及化合物

3.1 常见金属元素

  • 3.1.1 钠、镁、铝
    • 物理性质:光泽、导电性、导热性
    • 化学性质:与氧气、水、酸、碱的反应
    • 重要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盐
  • 3.1.2 铁、铜
    • 物理性质:颜色、导电性、导热性
    • 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的反应
    • 重要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盐
    • 铁离子的检验
  • 3.1.3 金属活动性顺序
    •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 应用:判断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

3.2 常见非金属元素

  • 3.2.1 碳、硅
    • 物理性质:晶体结构多样性
    • 化学性质:还原性、氧化性
    • 重要化合物:氧化物、酸、盐
    • 二氧化硅、硅酸盐
  • 3.2.2 氮、磷
    • 物理性质:状态、颜色
    • 化学性质:还原性、氧化性
    • 重要化合物:氨、硝酸、磷酸
    • 氮肥、磷肥
  • 3.2.3 硫、氯
    • 物理性质:状态、颜色
    •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
    • 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硫、硫酸、氯气、盐酸
    • 漂白粉

3.3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 3.3.1 酸、碱、盐
    • 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
    •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的反应
    • 盐:复分解反应
  • 3.3.2 氧化物
    •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 两性氧化物

四、有机化学基础

4.1 烃

  • 4.1.1 烷烃
    • 结构:碳碳单键,饱和烃
    • 性质:取代反应、燃烧
  • 4.1.2 烯烃、炔烃
    • 结构:碳碳双键、三键,不饱和烃
    • 性质: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燃烧
  • 4.1.3 芳香烃
    • 结构:苯环
    • 性质: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燃烧

4.2 烃的衍生物

  • 4.2.1 卤代烃
    • 性质:取代反应、消去反应
  • 4.2.2 醇
    • 性质:取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
  • 4.2.3 酚
    • 性质:酸性、与FeCl3溶液显色
  • 4.2.4 醛
    • 性质:银镜反应、与氢气加成
  • 4.2.5 羧酸
    • 性质:酸性、酯化反应
  • 4.2.6 酯
    • 性质:水解反应

4.3 重要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4.3.1 蛋白质
    • 氨基酸组成
    • 肽键
    • 变性
  • 4.3.2 糖类
    • 单糖、二糖、多糖
    •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 4.3.3 合成高分子材料
    • 聚乙烯
    • 聚氯乙烯
    • 合成橡胶

五、实验化学

5.1 实验基本操作

  • 5.1.1 仪器的使用
    • 量筒
    • 滴定管
    • 烧杯
    • 锥形瓶
    • 玻璃棒
    • 胶头滴管
  • 5.1.2 常见分离和提纯方法
    • 过滤
    • 蒸馏
    • 萃取
    • 分液
    • 重结晶
  • 5.1.3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
    • 装置的选择
    • 气体的检验
    • 尾气处理

5.2 物质的鉴别和检验

  • 5.2.1 常见离子的检验
    • Cl-
    • SO42-
    • Fe3+
    • NH4+
  • 5.2.2 常见物质的鉴别
    • 酸、碱、盐
    • 金属、非金属
    • 有机物
  • 5.2.3 实验设计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5.3 误差分析

  • 系统误差
  • 偶然误差
  • 误差的减小方法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化学思维导图高三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