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热学思维导图

《初三物理热学思维导图》

一、温度与温度计

1.1 温度

  • 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
  • 单位:
    • 摄氏度(℃):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100℃。
    • 热力学温度(K): T = t + 273.15 (t为摄氏温度)
  • 物理意义:
    •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体现。

1.2 温度计

  • 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 常用温度计:
    • 液体温度计(水银、酒精等)
    • 金属温度计
    • 半导体温度计(热敏电阻)
  • 使用注意事项:
    • 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
    • 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
    •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1.3 体温计

  • 特点:
    • 量程窄(35℃~42℃)
    • 分度值小(0.1℃)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得液体不会自动回流。
  • 使用方法:
    • 使用前,甩动体温计,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
    • 消毒。
    • 测量时间:腋窝下约 5-10 分钟。

二、内能

2.1 内能

  • 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影响因素:
    • 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 物体的质量和种类:质量越大,分子数目越多,内能越大。
    • 物体的状态(固、液、气):不同状态下,分子间作用力不同,分子势能不同。
  • 改变内能的方式:
    • 做功:
      • 压缩气体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热传递:
      • 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低温物体吸收高温物体的热量,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 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与物体的宏观运动状态无关。
    • 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物体的宏观运动状态有关。

2.2 比热容

  • 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符号: c
  • 单位: 焦耳/(千克·摄氏度) [J/(kg·℃)]
  • 物理意义: 表示不同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不同。比热容越大,表明该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
  • 水的比热容: c_水 = 4.2×10^3 J/(kg·℃),含义是: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 J。
  • 应用:
    • 用水作为冷却剂或取暖剂,因为水比热容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
    • 解释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于内陆地区。

三、热量

3.1 热量的计算

  • 物体吸收热量: Q_吸 = cm(t - t_0)
    • Q_吸:吸收的热量(J)
    • c:物质的比热容 [J/(kg·℃)]
    • m:物体的质量(kg)
    • t:末温(℃)
    • t_0:初温(℃)
  • 物体放出热量: Q_放 = cm(t_0 - t)
    • Q_放:放出的热量(J)
    • c:物质的比热容 [J/(kg·℃)]
    • m:物体的质量(kg)
    • t_0:初温(℃)
    • t:末温(℃)

3.2 热平衡方程

  • 热传递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Q_吸 = Q_放
    • 条件:没有热量损失(理想状态)。
    • 应用:混合物温度的计算。

四、热机

4.1 热机

  • 定义: 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 工作原理: 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
  • 常见热机:
    • 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
    • 蒸汽机
    • 燃气轮机
    • 喷气发动机
  •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汽油机为例):
    • 吸气冲程:活塞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气缸内吸入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
    • 压缩冲程:活塞向上运动,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混合物被压缩,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 做功冲程:火花塞点燃混合物,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 排气冲程:活塞向上运动,排气门打开,废气排出气缸。
  • 热机的效率: η = (W_有用 / Q_燃料) × 100%
    • W_有用:有用功,指对外输出的机械能。
    • Q_燃料: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 使燃料充分燃烧。
    • 减少摩擦。
    • 提高进入热机的燃料的温度。

五、物态变化

5.1 六种基本物态变化

  • 熔化: 固态 -> 液态 (吸热)
    •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升高。
  • 凝固: 液态 -> 固态 (放热)
    • 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降低。
  • 汽化: 液态 -> 气态 (吸热)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 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 液化: 气态 -> 液态 (放热)
    •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液化。
    • 压缩体积:只适用于某些气体。
  • 升华: 固态 -> 气态 (吸热)
    • 特点:吸收热量,体积急剧膨胀。
  • 凝华: 气态 -> 固态 (放热)

5.2 水的三态变化

  • 水的沸点: 标准大气压下为 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 水结冰的温度: 0℃。
  • 水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 冰雪融化、水沸腾的共同特点: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6.1 能量的转化

  •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 机械能 -> 内能(摩擦生热)
    • 内能 -> 机械能(热机)
    • 化学能 -> 内能(燃料燃烧)
    • 电能 -> 光能(电灯发光)
    • 电能 -> 热能(电热器)

6.2 能量守恒定律

  • 内容: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 意义: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内科呼吸系统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