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简单又漂亮的思维导图数学》
一、数与运算
1.1 整数的认识
- 概念:
- 自然数:0, 1, 2, 3...
-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 读法与写法:
- 从高位读起,中间有0要读,末尾的0不读
-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没有用0占位
- 大小比较:
-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 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1.2 加法与减法
- 加法:
- 概念:合并、增加
-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
- 验算: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 减法:
- 概念:减少、剩余
-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 验算:差 + 减数 = 被减数,被减数 - 差 = 减数
- 估算:
- 把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进行加减
1.3 乘法
- 概念:
- 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 一位数乘多位数:
- 竖式计算:一位数与多位数的每一位分别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 0乘任何数都得0
- 估算:
- 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整百数,再进行乘法
1.4 除法
- 概念:
- 平均分、包含
- 除法竖式:
- 商 × 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 余数要比除数小
- 一位数除多位数:
- 从高位除起,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 估算:
- 把被除数看成整十、整百数,再进行除法
二、图形与几何
2.1 长度单位
- 单位:
- 毫米 (mm)、厘米 (cm)、分米 (dm)、米 (m)、千米 (km)
- 进率:
- 1 cm = 10 mm
- 1 dm = 10 cm
- 1 m = 10 dm = 100 cm
- 1 km = 1000 m
- 测量与估测:
- 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
- 估计物体长度
2.2 周长
- 概念:
-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 长方形周长:
- (长 + 宽) × 2
- 正方形周长:
- 边长 × 4
- 不规则图形周长:
- 将各边长度相加
2.3 面积(初步认识)
- 概念:
-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 常用面积单位:
- 平方厘米 (cm²)
- 平方分米 (dm²)
- 平方米 (m²)
- 比较面积大小:
- 可以用图形覆盖,也可以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
2.4 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组成:
- 一个顶点,两条边
- 角的分类:
- 锐角 (小于90°)
- 直角 (等于90°)
- 钝角 (大于90°,小于180°)
- 用三角板画角:
- 会利用三角板画直角
三、测量
3.1 时间单位
- 单位:
- 秒 (s)、分 (min)、时 (h)
- 进率:
- 1 min = 60 s
- 1 h = 60 min
- 时间计算:
- 经过时间 =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2 质量单位
- 单位:
- 克 (g)、千克 (kg)、吨 (t)
- 进率:
- 1 kg = 1000 g
- 1 t = 1000 kg
- 估计质量:
- 根据生活经验,估计物体质量
四、统计与概率
4.1 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 方法:
- 调查、问卷、观察
- 记录:
- 使用画“正”字、打“√”等方法
- 整理:
- 制作统计表
4.2 统计图
- 条形统计图:
- 能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 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五、解决问题
5.1 加减法应用
- 一步计算:
- 求总数,用加法
- 求剩余,用减法
- 两步计算:
-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步列式计算
- 可以列综合算式
5.2 乘除法应用
- 一步计算: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
- 求平均分,用除法
- 两步计算:
-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步列式计算
-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 混合运算
- 运算顺序:
- 先乘除,后加减
-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 解决实际问题:
- 根据题意,灵活运用混合运算
六、分数的初步认识
6.1 分数的意义
- 概念:
-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 组成:
- 分数线、分子、分母
- 读写:
- 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6.2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 1 减去一个分数:
- 把 1 看作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
6.3 分数大小比较
- 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 分子大的分数大
- 分子是 1 的分数比较大小:
- 分母小的分数大
这只是一个三年级数学知识点的框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软件,将这些知识点按照层级关系连接起来,并用不同的颜色、图案等进行装饰,使其更直观、易懂、美观。此外,每个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例如,在加减法部分,可以增加进位、退位、竖式书写规范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