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I. 数与运算
A. 100以内加减法
-
1. 口算
- a. 20以内加减法:
- i. 进位加法(凑十法):7+8=7+3+5=15
- ii. 退位减法(破十法):15-8=15-5-3=7
- b.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0+40=70, 80-20=60
- c.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
- i. 不进位加法: 32+5=37, 32+40=72
- ii. 不退位减法: 48-6=42, 48-20=28
- iii. 进位加法: 25+7=32
- iv. 退位减法: 43-8=35
- a. 20以内加减法:
-
2. 竖式计算
- a.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 i. 相同数位对齐
- ii. 从个位算起
- iii. 进位要记住
- b.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 i. 相同数位对齐
- ii. 从个位算起
- iii. 退位要记住,借一当十
- a.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
3. 估算
- a. 近似数:把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 i. 例如:28 ≈ 30, 61 ≈ 60
- b. 估算方法:
- i. 加法:都估大或都估小
- ii. 减法:将被减数和减数都估大或都估小
- a. 近似数:把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
4. 应用题
- a. 加法应用题:求总数、比…多
- b. 减法应用题:求剩余、比…少、求差
- c. 综合应用题:加减混合运算,注意审题,分清数量关系
B. 乘法初步认识
-
1. 乘法的意义
- a. 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 b. 例如:3+3+3+3=12 可以写成 3×4=12 或 4×3=12
-
2. 乘法算式
- a. 组成:乘数 × 乘数 = 积
- b. 读法:3×4=12 读作:3乘以4等于12
-
3. 2-5 的乘法口诀
- a. 理解口诀的含义
- b. 熟练背诵和运用
-
4. 乘法应用题
- a.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C. 除法初步认识
-
1. 除法的意义
- a. 平均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 b. 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
2. 除法算式
- a. 组成:被除数 ÷ 除数 = 商
- b. 读法:12 ÷ 3 = 4 读作:12除以3等于4
-
3.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 a. 互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b. 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
4. 除法应用题
- a. 平均分问题
- b. 包含除问题
II. 空间与图形
A. 认识图形
-
1. 平面图形
- a. 长方形
- b. 正方形
- c. 三角形
- d. 圆形
- e. 平行四边形
-
2. 立体图形
- a. 长方体
- b. 正方体
- c. 圆柱
- d. 球
-
3. 认识角
- a. 角的组成:顶点和两条边
- b. 角的种类:直角、锐角、钝角
- c. 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
4. 认识方向
- a. 东、南、西、北
- b.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B. 测量
-
1. 厘米和米
- a.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和米(m)
- b. 单位换算:1米 = 100厘米
- c.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
2. 测量方法
- a. 从0刻度开始
- b. 注意对齐
-
3. 估测
- a. 估计物体的长度
III. 统计与概率
A. 数据收集整理
-
1. 简单的统计表
- a. 认识统计表
- b. 填写统计表
-
2.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 a. 认识条形统计图
- b. 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 c. 分析条形统计图
B. 可能性
- 1. 一定、可能、不可能
- a. 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IV. 解决问题
A.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 理解题意
- a. 认真读题,理解题目中的信息
- b.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
2. 分析数量关系
- a. 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 b. 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
3. 列式计算
- a.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b. 计算结果
-
4. 检验作答
- a. 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 b. 检查答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题意
- c. 写出答语
B. 常见的应用题类型
- 1. 加法应用题
- 2. 减法应用题
- 3. 乘法应用题
- 4. 除法应用题
- 5. 加减混合应用题
- 6. 图文应用题
V. 学习方法
A. 课前预习
- 1. 阅读教材
- 2. 思考问题
B. 课堂认真听讲
- 1. 积极思考
- 2. 做好笔记
C. 课后及时复习
- 1. 整理笔记
- 2. 完成作业
- 3. 温故知新
D. 查漏补缺
- 1. 找出薄弱环节
- 2. 加强练习
E.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1. 认真审题
- 2. 规范书写
- 3. 独立思考
- 4. 细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