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
一、心理学概述
1.1 定义与性质
- 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 研究内容:
-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
- 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
- 能力、气质、性格
- 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心理障碍
- 学科性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 研究内容:
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记录行为。
- 优点:真实、自然
- 缺点:干扰因素多,难以控制变量
- 实验法:严格控制条件,观察特定变量的影响。
- 实验室实验:优点:精确控制,因果关系明确; 缺点: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
- 现场实验:优点:生态效度高; 缺点:控制难度大
- 调查法:问卷、访谈等,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
- 优点:收集数据快,样本量大; 缺点:真实性依赖被调查者
- 个案研究法:深入研究单个个体,提供深入了解。
- 优点:详细、深入; 缺点:推广性有限
- 相关法: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 正相关: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也增加
- 负相关: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减少
- 零相关: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1.3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哲学心理学阶段:思辨为主
- 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心理学流派:
- 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结构,使用内省法。
- 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反应。
- 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精神分析:强调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潜能和自我实现。
- 认知心理学:强调信息加工过程。
二、感觉与知觉
2.1 感觉
- 定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的种类:
-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触
-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 感觉的测量: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 感觉适应:持续刺激导致感觉降低或消失
- 感觉对比:同时或先后刺激导致感觉增强或减弱
- 感觉的种类:
2.2 知觉
- 定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知觉的特性:
- 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感知的。
- 选择性:在众多刺激中,选择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
- 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知觉对象。
- 恒常性:知觉的稳定性,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
- 影响知觉的因素:
- 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经验、社会文化
- 知觉的特性:
2.3 注意
- 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注意的种类:
-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注意。
-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后注意: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不需要意志努力。
- 注意的特性:
- 注意的范围:同时清楚地意识到对象的数量。
-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个对象上保持的时间。
- 注意的转移: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 注意的分配:同时注意几个不同的对象。
- 影响注意的因素:
- 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状态、任务的性质
- 注意的种类:
三、记忆
3.1 记忆的类型
- 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保持时间极短,几分之一秒到几秒。
-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短,约1分钟以内。
- 组块:将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单元,增加短时记忆容量。
-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 陈述性记忆 (外显记忆):可以有意识提取的记忆。
-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概念的记忆。
- 情景记忆:对个人经历事件的记忆。
- 程序性记忆 (内隐记忆):无意识的,对技能和习惯的记忆。
- 陈述性记忆 (外显记忆):可以有意识提取的记忆。
-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短,约1分钟以内。
3.2 记忆的过程
- 编码:将信息转换成可以被记忆的形式。
- 存储:保持编码后的信息。
- 提取:将存储的信息取出。
3.3 遗忘
-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遗忘的原因:
- 衰退说: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衰退。
- 干扰说:
-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干扰后来的学习。
- 倒摄抑制:后来的学习干扰先前的学习。
- 提取失败:没有适当的线索。
- 动机性遗忘:压抑不愉快的记忆。
- 遗忘的原因:
3.4 提高记忆的方法
- 精细加工:理解材料的含义,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 组织:将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
- 视觉表象:运用视觉想象来帮助记忆。
- 重复:适当的复习。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遗忘的关键节点进行复习。
四、思维与语言
4.1 思维
- 定义: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 思维的种类:
- 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
- 形象思维:借助表象进行的思维。
- 动作思维:借助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
- 聚合思维:从不同的信息中寻找唯一的正确答案。
- 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寻找多种答案。
- 思维的特性:
- 间接性、概括性
- 思维的种类:
4.2 语言
- 定义:一种符号系统,用于交流思想和情感。
- 语言的结构:
- 音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
-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
- 词:由一个或多个语素构成,具有独立的意义。
- 句子:由词构成,表达完整的意义。
-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 思维影响语言。
- 语言的结构:
五、动机与情绪
5.1 动机
- 定义:引起、维持和指导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 动机的种类:
- 生理性动机:与生理需要有关的动机,如饥饿、口渴。
- 社会性动机:与社会需要有关的动机,如成就、权力。
- 内在动机:因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
- 外在动机:因活动带来的外部奖赏而产生的动机。
- 动机理论:
- 本能理论:行为由本能驱动。
- 驱力理论:生理需要产生驱力,驱力驱动行为。
- 唤醒理论:寻求最佳唤醒水平。
-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对动机的影响。
- 动机的种类:
5.2 情绪
- 定义: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 情绪的种类:
- 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
-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
- 情绪的维度:
- 效价:积极或消极。
- 唤醒度:高或低。
- 情绪理论:
-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是对生理变化的知觉。
- 坎农-巴德理论:情绪和生理变化同时发生。
- 沙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论:情绪是对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的共同作用。
- 情绪的种类:
六、人格
6.1 人格的定义与特性
- 定义:个体在行为上的稳定性和独特性。
- 特性:
- 独特性:个体之间的差异。
- 稳定性:时间、情境的一致性。
- 整体性:人格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
- 功能性:影响个体的行为和适应。
- 特性:
6.2 人格理论
- 特质理论:
- 大五人格: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性。
- 精神分析理论:
-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
- 人本主义理论:
- 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 无条件积极关注:接受和尊重他人。
- 社会认知理论:
-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学习。
-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 大五人格: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性。
七、心理发展
7.1 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 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中的心理发展过程。
-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7.2 心理发展的阶段
- 婴儿期:依赖性强,感觉运动发展。
- 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语言和思维发展。
- 童年期:认知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增多。
- 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剧变,自我同一性危机。
- 成年期:工作、家庭、社会责任。
- 老年期:生理功能衰退,心理变化复杂。
八、社会心理学
8.1 社会认知
- 定义:个体如何认识、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
- 社会认知偏差:
- 基本归因错误:高估个体因素,低估情境因素。
-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对自己行为强调情境因素,对他人行为强调个体因素。
- 自利性偏差: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 刻板印象:对某一群体成员的概括化信念。
- 偏见:对某一群体成员的消极评价。
- 歧视:对某一群体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 社会认知偏差:
8.2 社会影响
- 定义:个体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受到他人影响的过程。
- 从众:个体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 服从:个体按照权威人物的命令行动。
- 顺从:个体按照他人的请求行动。
8.3 人际关系
- 吸引力: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外貌。
- 爱情:亲密、激情、承诺。
- 利他行为: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回报的行为。
- 侵犯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
- 态度:对人、事物或观念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