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
《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
I. 总论
A. 绪论
- 病理生理学定义: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 研究对象: 患病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紊乱。
- 研究内容: 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变化。
- 研究方法: 实验病理生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理论病理生理学。
- 学科地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B. 病因学
- 病因定义: 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 病因分类:
- 生物性病因: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 物理性病因: 机械损伤、高温、低温、辐射等。
- 化学性病因: 酸、碱、药物、毒物等。
- 营养性病因: 营养不良、营养过剩。
- 精神和社会因素: 精神紧张、社会压力等。
- 内因与外因:
- 内因: 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
- 外因: 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 病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病因、条件、易感性。
C.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定义: 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 发病环节:
- 始动因素: 触发疾病发生的因素。
- 关键环节: 在发病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 中间环节: 连接始动因素和关键环节的环节。
- 结果: 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 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多因素作用、互相影响、相互反馈。
D. 病理过程
- 病理过程定义: 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 常见病理过程:
- 细胞损伤与适应: 可逆性损伤、不可逆性损伤、细胞适应(增生、肥大、萎缩、化生)。
- 炎症: 血管反应、细胞反应、修复反应。
- 肿瘤: 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转移。
- 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
- 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物质代谢紊乱。
- 缺氧: 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动力性缺氧。
II. 各论
A. 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 心功能不全:
- 定义: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
- 病因: 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瓣膜病。
- 机制: 心肌收缩力下降、舒张功能障碍、容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
- 病理生理变化: 心排血量下降、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
- 休克:
- 定义: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障碍。
- 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 机制: 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肾脏保钠保水。
- 病理生理变化: 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性酸中毒。
- 高血压:
- 定义: 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
- 机制: 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病理生理变化: 心脏肥大、肾脏损伤、脑血管意外。
B. 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 呼吸衰竭:
- 定义: 肺功能障碍,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引起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 分类: I型呼吸衰竭、II型呼吸衰竭。
- 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水肿、ARDS。
- 机制: 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 病理生理变化: 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
- 哮喘:
- 定义: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
- 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变应原。
- 机制: 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
- 病理生理变化: 气道狭窄、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C.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 消化性溃疡:
- 定义: 胃、十二指肠发生的慢性溃疡。
-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
- 机制: 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攻击因素增强。
- 病理生理变化: 胃黏膜损伤、出血、穿孔、梗阻。
- 肝硬化:
- 定义: 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以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
- 病因: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
- 机制: 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
- 病理生理变化: 门静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
D.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
- 肾功能衰竭:
- 定义: 肾脏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功能严重障碍。
- 分类: 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
- 病因: 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
- 机制: 肾单位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病理生理变化: 尿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贫血。
E. 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
- 糖尿病:
- 定义: 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 分类: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 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反应。
- 机制: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
- 病理生理变化: 糖代谢紊乱、脂肪代谢紊乱、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