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思维导图七上

《生物思维导图七上》

I. 生命的世界

A. 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获取营养的方式:自养型、异养型
  • 营养物质的作用:提供能量、构建身体
  • 举例: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
b. 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 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氧气的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
  • 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 举例:人体的呼吸、植物的呼吸
c. 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排泄的途径:呼吸、排汗、排尿等
  • 排泄的意义: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 举例:人体排汗、植物落叶
d. 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 感受器的作用:感受刺激
  • 神经系统的作用:传递和处理信息
  • 效应器的作用:产生反应
  • 举例:含羞草的触碰反应、动物的逃避行为
e. 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 生长:体积增大、细胞增多
  • 繁殖:产生新的个体
  • 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 举例:植物的种子繁殖、动物的卵生
f.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
  • 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性
  • 遗传和变异的意义:适应环境,进化发展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a. 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
  •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b. 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
  • 不同环境适合不同生物生存
  • 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生物迁徙或死亡
  • 举例:沙漠中仙人掌的分布、极地地区企鹅的分布
c.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生理
  • 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
  • 适应环境的生理功能
  • 举例:高原地区人的红细胞增多、沙漠植物根系发达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生物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适应环境
  • 适应是相对的,有一定限度
  • 举例:鱼类的鳍、候鸟的迁徙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生物改变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生存
  • 生物对环境的破坏
  • 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森林涵养水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B. 调查身边生物

1. 调查的步骤

a. 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 明确调查内容和范围
b. 制定调查方案
  •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 确定调查路线和时间
c. 实施调查
  • 观察、记录、拍照等
d. 整理和分析资料
  • 统计数据、绘制图表
  •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2. 调查的方法

a. 观察法
  • 直接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行为
  • 使用工具辅助观察,如放大镜、显微镜
b. 查阅资料法
  • 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
  • 了解生物的特征、分布等
c. 访问法
  • 向专家、当地居民等请教
  • 获取有关生物的信息
d. 测量法
  • 测量生物的长度、重量等
  • 获取生物的定量数据

II.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A.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

a. 显微镜的发明
  • 列文虎克:观察到微生物
  • 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细胞
b. 细胞学说的建立
  •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 细胞学说的内容:
    •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 多细胞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2.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a. 动物细胞的结构
  • 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
  •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生命活动
  •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b. 植物细胞的结构
  • 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
  •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生命活动
  •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 液泡:储存物质
c. 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3.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a. 细胞的分裂
  • 细胞数量增加
  • 染色体的复制和分配
  • 细胞分裂的过程
b. 细胞的生长
  • 细胞体积增大
  • 细胞内物质增加
c. 细胞的分化
  • 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 形成不同的组织

B. 组织、器官和系统

1.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组织

a. 动物的主要组织
  •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吸收
  • 结缔组织:连接、支持、营养
  • 肌肉组织:收缩、舒张
  • 神经组织:感受刺激、传递信息
b. 植物的主要组织
  • 保护组织:保护内部结构
  • 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
  • 输导组织: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 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产生新的细胞

2. 器官

a. 器官的概念
  •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而成
  • 能够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
b. 植物的主要器官
  •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c. 动物的主要器官
  • 心脏、肺、胃、肠、肾脏、大脑

3. 系统

a. 系统的概念
  • 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而成
  • 能够共同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功能
b. 人体的八大系统
  •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C. 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概括

1.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植物体

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动物体

III.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A.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 生物圈的概念

  • 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最大的生态系统

2. 生物圈的范围

  • 大气圈的底部
  • 水圈的大部分
  • 岩石圈的表面

B. 生物圈的成分

1. 生物成分

a. 生产者
  • 主要是绿色植物
  •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 消费者
  • 主要指动物
  •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c. 分解者
  •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 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废物

2. 非生物成分

a. 阳光
  • 提供能量
b. 空气
  • 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
c. 水
  • 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d. 温度
  • 影响生物的分布
e. 土壤
  • 提供营养物质

C.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类型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湿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e. 农田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组成

a. 非生物成分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4. 食物链和食物网

a. 食物链
  •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b. 食物网
  •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 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有限度
b.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IV.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A. 光合作用

1. 概念

  •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 公式

  • 二氧化碳 + 水 --(光能, 叶绿体)--> 有机物 + 氧气

3. 意义

  • 为生物圈提供能量和有机物
  •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B. 呼吸作用

1. 概念

  •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 公式

  • 有机物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3. 意义

  •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1.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维持大气成分的稳定。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五下英语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