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下思维导图》
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1.1 环境的组成
- 生物因素
- 同种生物间的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 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 非生物因素
- 光照
- 温度
- 水分
- 空气
- 土壤
- 其他
1.1.2 环境影响生物
- 生物适应环境
- 形态适应
- 生理适应
- 行为适应
- 生物影响环境
-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 蚯蚓改良土壤
- 植物蒸腾作用影响湿度
1.1.3 生态系统的概念
- 生态系统的组成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生物)
- 消费者:动物(异养生物)
- 分解者: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 非生物成分
- 阳光
- 空气
- 水
- 温度
- 土壤等
- 生物成分
1.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1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 定义: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 组成: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 方向:能量流动方向,由生产者到消费者
- 特点:数量由多到少,营养级逐级递减
- 食物网
- 定义: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络结构
- 复杂性: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 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所占的营养层次
1.2.2 能量流动
- 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 能量流动特点
-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转
- 逐级递减: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10%-20%
- 能量流动的重要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1.2.3 物质循环
- 碳循环
-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 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
- 碳循环的平衡: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稳定
- 水循环
- 植物的蒸腾作用
- 动物的排泄
- 降水
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依靠自身结构和功能所具有的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 基础: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 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则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1.3.2 生态系统的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自我调节能力强
- 草原生态系统:干旱地区,生物种类较少
- 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 海洋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
- 农田生态系统:人为干预较大,稳定性较差
1.3.3 保护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保护措施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基因库等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二、第二单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1.1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 DNA:双螺旋结构,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 基因: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2.1.2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 直接控制: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 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酶影响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
2.1.3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 显性性状:在杂合子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
- 隐性性状:在杂合子中被遮盖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2.2 基因的传递
2.2.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体细胞: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和基因
- 生殖细胞:成单存在的染色体和基因
-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染色体和基因恢复成对
- 亲子代间的基因传递:后代获得父母双方的基因
2.2.2 基因的自由组合
- 概念: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二代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 前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 结果:产生多种不同性状的组合
2.3 生物的变异
2.3.1 变异的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3.2 变异的来源
-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改变,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
- 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
2.3.3 变异的意义
-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育种的重要基础
- 适应环境
2.4 遗传的分子基础
2.4.1 DNA的结构
- 双螺旋结构
-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 碱基配对原则:A-T,G-C
2.4.2 DNA的复制
-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 场所:细胞核
- 特点:半保留复制
2.4.3 基因的表达
-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
- 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 密码子: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三、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3.1 生物进化的证据
3.1.1 化石证据
-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 化石的意义: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反映生物进化的历程
- 地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的地层,埋藏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形成的时间越晚的地层,埋藏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3.1.2 比较解剖学证据
- 同源器官:起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不同的器官
- 同源器官的意义: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3.1.3 胚胎学证据
- 胚胎发育: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具有相似性
- 胚胎发育的意义: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3.2 自然选择
3.2.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过度繁殖
- 生存斗争
- 遗传变异
- 适者生存
3.2.2 自然选择的意义
- 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 使生物适应环境
- 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3.3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3.1 物种的形成
- 隔离: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 变异和选择:自然选择在隔离的种群中起作用
- 新物种的形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3.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进化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 影响因素:环境的变化、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四、第四单元:生物与人类健康
4.1 人体免疫
4.1.1 防御功能
-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4.1.2 特异性免疫
-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 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
- 免疫类型:
- 体液免疫:B细胞产生抗体
- 细胞免疫:T细胞识别和杀伤靶细胞
4.1.3 免疫的功能
- 防御: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 监控:清除体内衰老、突变的细胞
- 清除:清除体内异物
4.2 传染病及其预防
4.2.1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
- 易感人群:对该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4.2.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 控制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4.2.3 疫苗与计划免疫
- 疫苗: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
-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4.3 健康的生活方式
4.3.1 合理膳食
- 均衡的营养
- 合理的饮食结构
- 健康的饮食习惯
4.3.2 适量运动
- 增强体质
- 提高免疫力
- 保持健康的体重
4.3.3 充足睡眠
- 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 提高学习效率
4.3.4 心理健康
- 保持乐观的心态
- 学会调节情绪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3.5 远离不良嗜好
- 吸烟的危害
- 酗酒的危害
- 毒品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