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思维导图》
一、生命的世界
1.1 生物的特征
- 1.1.1 生物具有共同特征:
- 生长与发育: 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形态结构复杂化。
- 生殖: 产生新个体,延续种族。
- 无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如:细菌的分裂、植物的扦插)。
- 有性生殖: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
- 遗传与变异:
-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
- 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趋光性、趋利避害等。
- 新陈代谢: 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 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 能够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 1.1.2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 定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1.2 生物分类
- 1.2.1 生物分类的意义: 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资源。
- 1.2.2 生物分类的依据: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征等。
- 1.2.3 生物分类的等级(由大到小):
- 界
-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基本单位)
- 1.2.4 常见生物类群:
-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 细菌:单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有细胞壁。
- 真菌: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
- 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动物:动物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
二、生物的结构层次
2.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2.1.1 细胞的结构:
-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植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 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 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 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中心,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 细胞壁(植物):保护和支持。
- 叶绿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液泡(植物):储存细胞液,内含糖类、色素等。
- 2.1.2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数目增多。
-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 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形成不同的组织。
2.2 组织、器官、系统
- 2.2.1 动物和植物的组织:
-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 2.2.2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 2.2.3 系统(动物): 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而成。
- 人体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 2.2.4 生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
-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动物)/植物体 → 个体
三、生物与环境
3.1 生态系统
- 3.1.1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生物部分:
-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 消费者:动物(取食)。
-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
- 3.1.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书写原则: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 食物网: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而成。
-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3.1.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能量流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碳、氮、水等)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
- 3.1.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 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
3.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3.2.1 环境因素:
-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3.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适应:生物为了生存而表现出的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的特征。
- 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会改变环境。
3.3 生物多样性
- 3.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个体间基因组成的差异。
-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 3.3.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 3.3.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建立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如:植物园、动物园)。
- 颁布法律法规。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四、生物与人类
4.1 遗传和变异
- 4.1.1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单位: DNA分子上的特定片段,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
- 4.1.2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包含多个基因。
- 4.1.3 遗传物质的传递: 亲代通过生殖细胞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
- 4.1.4 变异的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 4.1.5 遗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选育优良品种。
4.2 生物技术
- 4.2.1 基因工程: 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 4.2.2 克隆技术: 无性繁殖,产生与原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
- 4.2.3 转基因技术: 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使其表达出新的性状。
- 4.2.4 生物技术的应用:
- 农业:培育抗虫、抗病、高产的作物。
- 医药:生产疫苗、药物。
- 环保:治理环境污染。
4.3 人类的健康
- 4.3.1 营养与健康:
- 六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 合理膳食: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
- 4.3.2 传染病与免疫:
-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 免疫:人体抵抗病原体侵害的能力。
-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 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
- 4.3.3 健康的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
- 适量运动。
- 充足睡眠。
- 戒烟限酒。
- 保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