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思维导图八上》
一、 生命的世界
1.1 生物的基本特征
- 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 例子:含羞草叶片受触碰闭合,向日葵朝向太阳。
- 生长与发育:生物体由小长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 细胞分裂与分化是基础。
- 繁殖:产生后代,延续种族的生命现象。
- 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
- 包括同化作用(如光合作用)和异化作用(如呼吸作用)。
- 遗传与变异:亲代特征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遗传),后代与亲代及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变异)。
- 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 适应环境: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 例子:沙漠骆驼的驼峰,北极熊的白色皮毛。
- 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 生物多样性
- 内涵: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拥有的基因和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内基因的变化,是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基础。
- 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生境)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 意义:
- 维持生态平衡。
- 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 提供科研、教育、文化价值。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加强宣传教育。
1.3 生物的分类
- 目的:认识生物,揭示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 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遗传物质等方面的相似程度。
- 基本单位:种(Species)。
- 分类等级: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 等级越高,包含生物种类越多,共同特征越少。
- 等级越低,包含生物种类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 命名法:林奈提出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用斜体或下划线表示)。
二、 生物的结构层次
2.1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基本结构(动植物细胞共有):
-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内有多种细胞器。
-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
- 叶绿体(植物特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 植物细胞特有结构:
- 细胞壁:位于最外层,支持和保护细胞。
- 液泡:内含细胞液(溶解多种物质),调节细胞渗透压。
- 叶绿体(主要在绿色部分细胞中)。
- 动植物细胞比较:
-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不一定都有),动物细胞没有。
2.2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 意义:增加细胞数目,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修复的基础。
- 过程:遗传物质(染色体)复制加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新细胞与原细胞遗传物质相同。
- 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的过程。
- 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 意义: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群,构成组织、器官。
2.3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细胞 → 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 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植物体。
-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 细胞 →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器官 → 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运动、神经、内分泌、生殖等系统) → 动物体(或人体)。
- 比较: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三、 植物的生命活动
3.1 光合作用
- 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场所:叶绿体(主要在叶片细胞中)。
- 原料:二氧化碳(CO2)、水(H2O)。
- 条件:光照。
- 产物:有机物(如淀粉)、氧气(O2)。
- 实质:物质转化(无机物→有机物)和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 意义:
- 制造有机物,满足植物自身和异养生物的需求(食物来源)。
- 转化并储存太阳能(能量来源)。
-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 应用:农业生产中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CO2浓度等。
3.2 呼吸作用
- 概念: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 场所: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活细胞时刻进行)。
- 原料:有机物、氧气(O2)。
- 产物:二氧化碳(CO2)、水(H2O)、能量。
- 意义: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与光合作用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应用:中耕松土、排涝(保证根部氧气供应);低温、低氧、干燥储存粮食和蔬果(抑制呼吸作用)。
3.3 蒸腾作用
- 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
- 主要器官:叶片。
- 门户:气孔(由保卫细胞控制开闭)。
- 意义:
- 降低叶片温度,防止高温灼伤。
- 促进水分吸收和运输。
- 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影响因素: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3.4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
- 吸收部位:根尖的成熟区(主要依靠根毛)。
- 吸收过程:根毛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
- 运输途径:
- 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木质部)向上运输。
- 有机物:通过根、茎、叶中的筛管(韧皮部)向下或向上运输。
- 运输动力:蒸腾作用是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
四、 动物的生命活动(以人为例)
4.1 消化与吸收
- 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
-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舌搅拌、胃肠蠕动。
- 化学性消化: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液、肠液、胆汁(不含酶,乳化脂肪))的作用。
- 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 主要场所:小肠(结构特点:长、内壁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薄)。
4.2 呼吸
- 呼吸系统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 呼吸道作用: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发声。
- 肺: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 呼吸过程:
- 肺通气(呼吸运动):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肌收缩舒张实现。
- 肺内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O2由肺泡→血液,CO2由血液→肺泡)。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气主要由红细胞运输,二氧化碳主要由血浆运输。
- 组织内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由血液→组织细胞,CO2由组织细胞→血液)。
- 细胞呼吸:最终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3 物质运输(循环)
- 循环系统组成:血液、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
- 血液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功能:运输(O2, CO2, 养料, 废物等)、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 心脏: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 血液循环途径:
-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静脉血)
-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静脉血→动脉血)
- 意义: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并将废物运走。
4.4 废物排出(排泄)
- 排泄概念: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CO2)排出体外的过程。
- 主要途径:
-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主要途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尿道。
- 尿液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 皮肤:排汗(排出部分水、无机盐、尿素)。
- 呼吸系统:呼气(排出CO2和少量水)。
- 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主要途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尿道。
- 排遗: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粪便),不属于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