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1.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 生物的进化
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 传染病和免疫
5. 生物技术 (部分教材可能将此内容分散或重点不同)
中心议题: 遗传与变异
概念: 亲子代间性状的相似性。
形态与数目: 不同生物有特定形态和数目,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XX(女)、XY(男),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染色体: 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片段: 基因,决定生物性状。
DNA: 主要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
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位于DNA上,DNA承载于染色体上。
基因: 携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物质基础: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性状: 生物体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如AA, Aa, aa)是基因组成,表现型是具体表现出的性状。
基因传递: 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给后代,体细胞基因成对,生殖细胞基因成单。
禁止近亲结婚: 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基因控制性状:
性状与基因:
二级分支:遗传
概念: 亲子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来源: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主要在有性生殖中)。
可遗传变异: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能遗传给后代。
不可遗传变异: 由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不能遗传。
类型:
对生物进化: 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对育种: 人工选择可利用有利变异培育新品种。
意义:
二级分支:变异
中心议题: 生物进化
类型: 遗体、遗物、遗迹化石。
规律: 越古老地层中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越晚近地层中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
代表: 始祖鸟化石(证明爬行类向鸟类进化)。
化石: 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比较解剖学: 同源器官(结构相似,功能不同,源于共同祖先)、同功器官(功能相似,结构不同,非源于共同祖先)。
胚胎学: 生物胚胎发育早期相似性,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短重演)。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DNA、蛋白质序列相似性。
二级分支:进化证据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历史局限性,现已被否定。
过度繁殖: 生物普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遗传变异: 生物普遍存在变异,部分可遗传。
生存斗争: 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斗争。
适者生存: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
核心内容:
过程: 变异 → 环境选择 → 适应。
结果: 生物不断进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工选择: 人类根据需求选择培育新品种。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级分支:进化理论
总体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大致过程: 原始生命 → 单细胞藻类 → 腔肠动物 → 扁形动物 → 线形动物 → 环节动物 → 软体动物 → 节肢动物 → 鱼类 → 两栖类 → 爬行类 → 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 → 苔藓 → 蕨类 → 裸子植物 → 被子植物。
二级分支:生物进化历程
中心议题: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遗传(基因)多样性: 物种内基因的多样性。实质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衡量标准是物种丰富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
二级分支:生物多样性内涵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等。
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
潜在价值: 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价值。
二级分支:生物多样性价值
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
栖息地破坏与丧失: 最主要原因。
掠夺式开发利用(滥捕滥杀、滥砍滥伐):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破坏原有生态平衡。
具体表现:
二级分支:面临的威胁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最有效的措施)。
易地保护: 建立动植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基因库(种子库、精子库)。
法律法规保护: 颁布相关法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
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合理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二级分支:保护策略与措施
中心议题: 传染病与免疫
概念: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 传染性、流行性。
病原体: 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如疟原虫)。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水、食物、接触、土壤、生物媒介(蚊、蝇等)。
流行环节: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病人、管理动物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注射疫苗)、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预防措施:
二级分支:传染病
概念: 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维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胸腺等。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等。
免疫系统: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完成。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体: 由B淋巴细胞产生,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蛋白质。
类型: 细胞免疫(T细胞主导)、体液免疫(B细胞主导产生抗体)。
自然获得: 患病后获得 / 通过母体获得。
人工获得: 预防接种(注射疫苗,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注射抗体(人工被动免疫)。
获得方式: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出生后产生,通常只针对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免疫类型:
免疫功能: 防御、监控、清除。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二级分支:免疫
中心议题: 现代生物技术
概念: 利用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特定功能进行物质转化。
应用: 酿酒、制醋、面包制作、酸奶制作、抗生素生产等。
二级分支:发酵技术
概念: 按照人们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改造生物性状。
农业: 抗虫棉、抗除草剂作物、提高产量的作物。
医药: 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疫苗。
环保: 培育能分解污染物的“工程菌”。
应用:
安全性讨论: 潜在风险与伦理问题。
二级分支: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
概念: 无性繁殖技术,产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个体。
代表: 克隆羊“多莉”。
应用与前景: 挽救濒危物种、器官移植研究(治疗性克隆)、优良品种繁育。
伦理问题: 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二级分支:克隆技术
二级分支:其他生物技术 (如酶工程、细胞工程等,视教材内容而定)
1. 系统性: 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克服碎片化学习。
2. 逻辑性: 清晰展现各知识点间的层级关系和逻辑联系,如遗传物质的逐级构成、进化理论的证据支撑、传染病预防的环节针对性等。
3. 可视化: 图形化的表达方式符合大脑认知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对于抽象概念。
4. 高效复习: 提供了一张“知识地图”,复习时可以按图索骥,快速定位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巩固。
5. 拓展思维: 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归纳、提炼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分析和总结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在基础框架上添加个性化标注、图片、颜色,增强记忆效果。
《生物八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