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思维导图》

一、化学基本概念

1.1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1 物质的组成

  •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金属元素: 通常以固态存在(汞除外),具有金属光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有延展性
    • 非金属元素: 固态、液态或气态,物理性质差异大
    • 稀有气体元素: 单原子分子,性质稳定
  •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原子结构: 原子核(质子、中子)+ 核外电子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单质分子: 由同种元素原子构成
    • 化合物分子: 由不同种元素原子构成
  •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 带正电荷
    • 阴离子: 带负电荷

1.1.2 物质的结构

  • 微观结构: 原子、分子、离子
  • 宏观组成: 元素组成(通常指元素的质量分数)
  • 聚集状态:
    • 固态: 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 液态: 有固定体积,无固定形状,流动性强
    • 气态: 无固定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1.1.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
      • 金属单质: 如铁、铜、铝
      • 非金属单质: 如氧气、氮气、碳
      • 稀有气体: 如氦气、氖气、氩气
    •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盐: 电离时产生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 溶液: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悬浊液: 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 乳浊液: 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 胶体: 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分散系

1.2 化学用语

1.2.1 元素符号

  • 表示意义:
    • 代表一种元素
    • 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 书写规则:
    • 一个字母表示时,大写
    • 两个字母表示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1.2.2 化学式

  • 表示意义:
    • 表示一种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书写规则:
    • 非金属元素写在左边,氧元素通常写在右边
    • 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
    • 各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明原子个数
  • 化学式意义的应用:
    •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 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
    • 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1.2.3 化学方程式

  • 表示意义: 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书写原则:
    •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必须用实际发生的化学反应式
  • 配平方法:
    • 最小公倍数法
    • 观察法
    • 奇偶配平法
  •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 根据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其他物质的质量

1.3 物质的性质

1.3.1 物理性质

  • 定义: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1.3.2 化学性质

  • 定义: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二、常见的物质

2.1 氧气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与金属反应: 如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 与非金属反应: 如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 与有机物反应: 如燃烧产生光和热
  • 用途: 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2.2 水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透明液体,沸点100℃,冰点0℃
  • 化学性质:
    • 与某些金属反应: 如与钠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如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 电解水: 生成氢气和氧气
  • 水的净化:
    • 沉淀: 使不溶性杂质沉降
    • 过滤: 分离不溶性固体杂质
    • 吸附: 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 蒸馏: 得到纯净的水

2.3 二氧化碳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与水反应: 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与石灰水反应: 生成碳酸钙沉淀
  • 用途: 灭火、制干冰、光合作用原料
  •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过多导致气温升高

2.4 常见的酸、碱、盐

2.4.1 酸

  • 性质:
    •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 与活泼金属反应: 生成盐和氢气
    •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生成盐和水
    • 与碱反应: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与某些盐反应: 生成新酸和新盐

2.4.2 碱

  • 性质:
    •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与酸反应: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与某些盐反应: 生成新碱和新盐
    •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4.3 盐

  • 性质: 主要通过复分解反应体现
    • 盐 +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 (条件:金属比盐中金属活泼)
    •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条件: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条件: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 盐 + 盐 -> 新盐 + 新盐 (条件:有沉淀生成)
    • 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到水影踪;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中要记清,只有钾钠铵才可行。

三、化学变化与反应类型

3.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特征: 物质的形态、状态发生改变
    • 例子: 水的三态变化、溶解、汽化
  •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特征: 物质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
    • 例子: 燃烧、生锈、食物腐败
  •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 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3.2 基本反应类型

  •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特点: 多变一
  •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 特点: 一变多
  •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 单质 + 化合物 -> 新单质 + 新化合物
  •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 AB + CD -> AD + CB
    • 发生条件: 必须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

四、溶液

4.1 溶液的组成

  •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水,未指明溶剂时默认是水。
  •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4.2 溶解度

  •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影响因素: 温度 (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4.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4.4 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因素

  • 温度: 升高温度通常能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 搅拌: 搅拌能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 颗粒大小: 固体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4.5 溶液的配制

  • 步骤:
    1. 计算: 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 称量: 用天平称量固体溶质,用量筒量取液体溶剂
    3. 溶解: 将溶质加入溶剂中,搅拌使其溶解
  • 注意事项:
    • 天平的使用:左物右码,放平,调节平衡
    • 量筒的使用:平视刻度线

五、金属

5.1 金属的物理性质

  • 一般性质: 具有金属光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有延展性
  • 特例: 汞(水银)是液态金属

5.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 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 剧烈: 钠,镁
    • 较慢:
    • 高温: 铜,金
  • 与酸反应: 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 与盐溶液反应: 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3 金属活动性顺序

  •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 应用:
    •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可能性
    • 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可能性

5.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金属腐蚀: 金属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损耗的过程
  • 钢铁锈蚀: 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生锈
  • 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 保持金属表面干燥
    • 涂油漆、镀金属、制成合金

六、化学与生活

6.1 常见材料

  • 金属材料: 钢铁、铝合金等
  • 无机非金属材料: 陶瓷、玻璃、水泥等
  • 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6.2 环境保护

  • 空气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
  • 防治措施: 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源、植树造林、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保意识

6.3 化学在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 农业: 化肥的使用(氮肥、磷肥、钾肥)、农药的使用
  • 医药: 合成药物、提取有效成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政治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