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中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1.1.1 元素

1.1.1.1 元素的概念
  •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区别: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 表示:元素符号(如:H、O、Na)
1.1.1.2 元素的分类
  • 金属元素:通常带“钅”旁(汞例外)
  • 非金属元素:通常带“石”、“气”、“氵”旁
  • 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1.1.2 原子

1.1.2.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核:质子(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 核外电子:电子(负电荷)
1.1.2.2 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1.1.2.3 原子质量
  •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 单位:“1” 通常省略

1.1.3 分子

1.1.3.1 分子的概念
  •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由原子构成
1.1.3.2 分子式
  • 用元素符号表示分子组成的式子(如:H₂O、CO₂)
  • 意义:
    • 表示物质的组成
    • 表示一个分子

1.1.4 离子

1.1.4.1 离子的形成
  •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如:Na⁺、Mg²⁺)
  •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如:Cl⁻、O²⁻)
1.1.4.2 离子符号
  • 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和电性 (如:Na⁺、Cl⁻)

1.2 物质的分类

1.2.1 纯净物

1.2.1.1 定义
  • 由一种物质组成
1.2.1.2 分类
  •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如:O₂、Fe、C)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如:H₂O、NaCl、H₂SO₄)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如:H₂O、CO₂)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₂SO₄、HNO₃)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OH、KOH、Ca(OH)₂)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₂SO₄、NH₄Cl)

1.2.2 混合物

1.2.2.1 定义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1.2.2.2 常见的混合物
  • 空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1.1 摩尔 (mol)

2.1.1.1 定义
  • 含有0.012kg ¹²C 所含原子数目(约 6.02 × 10²³)的粒子群的物质的量
  • 符号:mol
2.1.1.2 适用于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

2.1.2 阿伏加德罗常数 (Nᴀ)

2.1.2.1 定义
  • 约等于 6.02 × 10²³ /mol
2.1.2.2 意义
  • 1 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

2.1.3 物质的量 (n)

2.1.3.1 定义
  •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一个物理量
2.1.3.2 单位
  • 摩尔 (mol)
2.1.3.3 关系式
  • n = N / Nᴀ (N:粒子数)

2.2 摩尔质量

2.2.1 摩尔质量 (M)

2.2.1.1 定义
  • 1 mol 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2.1.2 单位
  • g/mol
2.2.1.3 关系式
  • M = m / n (m:质量)
  •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2.3 气体摩尔体积

2.3.1 气体摩尔体积 (Vₘ)

2.3.1.1 定义
  • 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2.3.1.2 标准状况
  • 0℃ (273.15 K) 和 101 kPa
2.3.1.3 标准状况下的 Vₘ
  • 约为 22.4 L/mol
2.3.1.4 关系式
  • n = V / Vₘ (V:气体体积)
  • 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2.4 物质的量浓度

2.4.1 物质的量浓度 (c)

2.4.1.1 定义
  •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4.1.2 单位
  • mol/L 或 mol·L⁻¹
2.4.1.3 关系式
  • c = n / V (V:溶液体积,单位L)
2.4.1.4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 注意事项:
    • 容量瓶的选择(规格与所需体积相近)
    • 定容时视线与刻度线相平
    • 实验误差分析

三、氧化还原反应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3.1.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 电子的转移 (得失或偏移)

3.1.2 氧化

3.1.2.1 定义
  • 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移) 的反应
3.1.2.2 氧化剂
  • 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移) 的物质
3.1.2.3 氧化产物
  • 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

3.1.3 还原

3.1.3.1 定义
  • 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移) 的反应
3.1.3.2 还原剂
  • 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移) 的物质
3.1.3.3 还原产物
  • 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产物

3.1.4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化合价的变化

3.2 氧化数 (化合价)

3.2.1 氧化数的规则

  • 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0
  • 化合物中,各元素氧化数代数和为0
  • 单原子离子中,离子的氧化数与所带电荷数相同
  • 常见元素的氧化数:
    • 氢通常为+1
    • 氧通常为-2
    • 碱金属通常为+1
    • 碱土金属通常为+2

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3.3.1 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

  • 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3.2 根据电子的转移判断

  • 有电子转移 (得失或偏移) 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4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4.1 常见的氧化剂

  • O₂、Cl₂、HNO₃、KMnO₄、H₂O₂

3.4.2 常见的还原剂

  • H₂、C、CO、金属单质、变价金属的低价态化合物

四、钠、镁及其化合物

4.1 钠 (Na)

4.1.1 物理性质

  • 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4.1.2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
  • 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4.1.3 保存

  • 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2 钠的化合物

4.2.1 氧化钠 (Na₂O)

  • 白色固体、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4.2.2 过氧化钠 (Na₂O₂)

  • 淡黄色固体、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4.2.3 氢氧化钠 (NaOH)

  •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 白色固体、易潮解、溶解放热
  • 强碱、具有腐蚀性

4.2.4 碳酸钠 (Na₂CO₃)

  • 俗称:纯碱、苏打
  •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 水溶液显碱性
  • 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4.2.5 碳酸氢钠 (NaHCO₃)

  • 俗称:小苏打
  • 白色固体、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 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
  • 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4.3 镁 (Mg)

4.3.1 物理性质

  • 银白色金属、质轻、延展性好

4.3.2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 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4.4 镁的化合物

4.4.1 氧化镁 (MgO)

  • 白色固体、熔点高、难溶于水、碱性氧化物

4.4.2 氢氧化镁 (Mg(OH)₂)

  • 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具有碱的通性

4.4.3 氯化镁 (MgCl₂)

  • 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这些内容构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框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