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物理思维导图

《必修一物理思维导图》

一、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

  • 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 条件:
    • 研究物体自身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
    • 物体平动,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

1.2 参考系

  • 定义: 用来作为参考,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物体或物体系。
  • 选取原则: 任意性,但通常选取地面作为参考系。
  • 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描述可能不同。

1.3 时间和时刻

  • 时刻: 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对应一个特定的状态或事件。(如:2秒末,3点整)
  • 时间: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对应一段过程。(如:前2秒内,2秒内)

1.4 位移和路程

  • 位移: 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大小为初末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 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表示运动的距离,不表示方向。
  • 区别与联系:
    •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 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等于、大于路程
    • 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1.5 速度

  • 平均速度: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反映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和方向。 v = Δx / Δt
  •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反映物体在某个时刻的运动快慢程度和方向。
  •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只表示速度的大小,不表示方向。
  • 平均速率: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1.6 加速度

  • 定义: 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和方向。 a = Δv / Δt
  • 方向: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 意义:
    • 加速度为正,表示速度增大,但速度可能减小(如果初速度为负)
    • 加速度为负,表示速度减小,但速度可能增大(如果初速度为负)
  • 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 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1 匀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 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2.2 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 v = v₀ + at
  • 位移公式: x = v₀t + (1/2)at²
  • 速度-位移公式: v² - v₀² = 2ax
  • 平均速度公式: v̄ = (v₀ + v) / 2 = v(t/2)

2.3 推论

  • 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t/2) = v̄
  • 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常数: Δx = x(n+1) - x(n) = aT²

2.4 自由落体运动

  •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 特点: 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方向竖直向下(近似认为g为常数)。
  • 公式:
    • v = gt
    • h = (1/2)gt²
    • v² = 2gh

2.5 竖直上抛运动

  • 定义: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的运动,只受重力作用。
  • 特点:
    • 上升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
    • 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
  • 公式: 可以按照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处理,注意选取正方向。
  • 上升的最大高度: H = v₀² / 2g
  • 上升的总时间: t = v₀ / g

三、相互作用

3.1 力

  • 定义: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单位: 牛顿(N)
  • 性质: 矢量

3.2 重力

  • 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公式: G = mg (g为重力加速度,近似认为g为常数,方向竖直向下)
  • 方向: 竖直向下
  • 作用点: 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3.3 弹力

  • 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 产生条件: 物体间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 方向:
    • 支持力、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
    • 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 弹簧的弹力:沿弹簧轴线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 大小:
    •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 F = kx (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3.4 摩擦力

  •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产生条件:
    • 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
    • 接触面粗糙。
    •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 静摩擦力:
    • 定义: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 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外界条件共同决定,通常需要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计算。0 < f(静) ≤ f(max)
  • 滑动摩擦力:
    • 定义: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 大小:F = μN (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正压力)

四、牛顿运动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意义: 说明了力的真实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2 牛顿第二定律

  • 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公式: F(合) = ma
  • 意义: 建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定量关系。

4.3 牛顿第三定律

  • 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特点: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 性质相同(都是力)。
    •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4 超重和失重

  • 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 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 完全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物体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 注意: 超重和失重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而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数学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