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化学思维导图》

I.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物质的方法

  • A.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 物质的组成
        • a. 元素
        • i.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ii.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一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大写字母和一个小写字母)。
        • iii. 常见元素符号:H, O, C, N, S, P, Cl, Na, K, Ca, Mg, Fe, Al, Cu, Zn, Mn
        • iv.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元素。
        • b. 分子
        • i.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ii. 构成:由原子构成。
        • iii. 实例:水分子(H₂O), 氧分子(O₂), 二氧化碳分子(CO₂)
        • c. 原子
        • i.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ii. 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 iii.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 d. 离子
        • i.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ii. 种类: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 iii. 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 iv. 常见离子符号:Na⁺, K⁺, Ca²⁺, Mg²⁺, Cl⁻, O²⁻, SO₄²⁻, NO₃⁻, OH⁻, NH₄⁺
      1. 物质的结构
        • a. 微观构成: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 b. 聚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i. 固态:分子排列紧密,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 ii. 液态:分子排列较紧密,能流动,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 iii. 气态:分子间间隔很大,能自由流动,无固定形状和体积。
      1. 物质的性质
        • a.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b.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B. 化学研究方法

      1. 观察法:直接用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获得数据和结论。
      1. 分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
      1. 比较法: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归纳法:从个别事实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1. 演绎法:从一般规律推导出个别结论。
      1. 模型法:建立物质的物理模型、化学模型或数学模型。

II. 空气

  • A. 空气的成分

      1. 氮气(N₂):约占78%。
      1. 氧气(O₂):约占21%。
      1. 稀有气体:约占0.94% (包括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1. 二氧化碳(CO₂):约占0.03%。
      1. 其他气体和杂质:少量的水蒸气、尘埃等。
  • B.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1. 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 a. 与碳反应:C + O₂ → CO₂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 b. 与硫反应:S + O₂ → SO₂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 c. 与磷反应:4P + 5O₂ → 2P₂O₅ (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 d. 与铁反应:3Fe + 2O₂ → Fe₃O₄ (燃烧,火星四射)。
  • C. 氧气的用途

      1. 支持燃烧:用于燃料的燃烧,炼钢等。
      1. 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登山,潜水等。
  • D. 实验室制取氧气

      1. 过氧化氢(H₂O₂)分解:2H₂O₂ → 2H₂O + O₂ (MnO₂作催化剂)。
        • a. 装置:固液常温型。
        • b. 催化剂:二氧化锰(MnO₂)。
        • c. 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1. 加热高锰酸钾(KMnO₄):2KMnO₄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a. 装置:固体加热型。
        • b.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d. 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III. 水

  • A. 水的组成

      1. 宏观组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1. 微观构成:由水分子(H₂O)构成。
  • B. 水的性质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常温下沸点100℃,凝固点0℃。
      1. 化学性质
        • a. 电解水:2H₂O → 2H₂ + O₂ (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
        • b. 与某些金属反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
        • c.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CaO + H₂O → Ca(OH)₂; CO₂ + H₂O → H₂CO₃.
  • C. 水的净化

      1. 沉淀:使不溶性杂质沉降。
      1.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1. 吸附: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和异味。
      1. 蒸馏:得到纯净的水。
  • D. 水的保护

      1. 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
      1. 防止水污染: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等。

IV. 碳和碳的氧化物

  • A. 碳的单质

      1. 金刚石:结构致密,硬度最大,用于切割玻璃,钻探等。
      1. 石墨:结构疏松,质软,能导电,用于电极,铅笔芯等。
      1.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用于净水,脱色等。
  • B. 二氧化碳(CO₂)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1. 化学性质
        • a. 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 b. 与水反应:CO₂ + H₂O → H₂CO₃ (使石蕊试液变红)。
        • c. 与石灰水反应: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1. 用途:灭火,温室肥料,化工原料。
  • C. 一氧化碳(CO)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毒。
      1. 化学性质
        • a. 可燃性:2CO + O₂ → 2CO₂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 b. 还原性:CO + CuO → Cu + CO₂ (用于冶炼金属)。
      1. 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

V. 燃料及其利用

  • A.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1.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1. 燃烧的条件
        • a. 可燃物。
        • b. 氧气(助燃剂)。
        • c.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 B. 灭火的方法

      1. 移走可燃物
      1. 隔绝氧气
      1.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C. 燃料的利用

      1.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不可再生资源)。
      1.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可再生资源)。
      1. 燃料的充分燃烧
        • a. 提供足够的氧气。
        • b. 使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