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遗传与进化

第一部分:遗传的细胞基础

  • 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
      • 概念: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染色体数目减半
      • 意义: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提供变异来源
      • 场所:生殖器官(动物精巢、卵巢;植物花药、胚珠)
    • 减数分裂的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前期:
          • 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 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重要来源)
        • 中期:
          •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
          •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末期:
          • 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过程与有丝分裂类似,但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 配子的形成
      • 雄性:精原细胞 → 初级精母细胞 → 次级精母细胞 → 精细胞 → 精子
      • 雌性:卵原细胞 → 初级卵母细胞 → 次级卵母细胞 + 极体 → 卵细胞 + 极体
    • 受精作用
      • 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 意义:使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 过程:精子穿透卵细胞膜,释放细胞核,与卵细胞核融合
  •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

    • 萨顿的假说演绎法
      • 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依据:
        • 染色体和基因在细胞中的行为相似(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也随之分离)
      • 推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性状也随着染色体分离和组合
    •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 材料:果蝇(容易饲养,繁殖速度快,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 性状:红眼(R)/白眼(r),位于X染色体上
      • 实验结果: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同,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结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伴性遗传

    • 概念: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关的遗传方式
    • 特点:表现型在两性中表现出差异
    • 常见类型:
      • 伴X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 伴X显性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世代遗传
      • 伴Y遗传:只在男性中传递

第二部分:孟德尔遗传规律

  •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实验基础:豌豆杂交实验
      • 性状选择:选择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 实验过程:
        • 纯合亲本杂交(P)
        • F1自交
        • 统计F2性状分离比
    • 分离定律的实质
      • 等位基因分离:杂合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分离定律的应用
      • 解释遗传现象
      • 推断基因型
      • 预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 指导育种实践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实验基础: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解释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
      • 预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3:1)^n 和 (1:1:1:1)^n)
      • 指导育种实践

第三部分:基因的本质和表达

  •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S型细菌:有荚膜,毒性强
      • R型细菌:无荚膜,毒性弱
      • 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 结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将S型细菌的提取物分别与DNA酶、蛋白酶、多糖酶混合,再加入R型细菌
      • 实验结果:只有加入DNA酶的实验组R型细菌没有转化为S型细菌
      •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 实验结果: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子代噬菌体含有亲代噬菌体的DNA的放射性
      •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 DNA的结构

    •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 脱氧核糖
      • 磷酸
      • 含氮碱基(A、T、C、G)
    • DNA双螺旋结构
      •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
      •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骨架
      • 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A-T,C-G)
      • 双螺旋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基因的概念

    •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 转录
      • 概念: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 场所:细胞核
      • 模板:DNA一条链(模板链)
      • 酶:RNA聚合酶
      • 产物:RNA(mRNA、tRNA、rRNA)
    • 翻译
      • 概念: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场所:核糖体
      • 模板:mRNA
      • 工具:tRNA(转运氨基酸)
      • 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 反密码子:tRNA上与mRNA密码子互补配对的三个碱基
      • 产物:蛋白质
    • 基因的表达
      •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 基因突变

    • 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序列改变
    •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 类型: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
    • 意义: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第四部分:基因在群体中的变化与生物进化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 基因库: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 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
    •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 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
      • 基因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
    •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 过度繁殖
      • 生存斗争
      • 遗传变异
      • 适者生存
    •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地理隔离:由于地理障碍,导致不同种群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无法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遗传多样性: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物种的种类多样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第五部分:生物技术实践

  • DNA重组技术

    • 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 限制酶:能够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特定位置切割DNA分子
      • DNA连接酶:能够将DNA片段连接起来
      • 运载体:能够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DNA分子(质粒、噬菌体)
    • 步骤
      • 获取目的基因
      • 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 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 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 应用: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 细胞工程

    • 植物细胞工程
      • 植物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离体的植物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
      • 植物体细胞杂交:将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形成杂种植株
    • 动物细胞工程
      • 动物细胞培养:将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抗体
  • 胚胎工程

    • 体外受精
    • 胚胎移植
    • 胚胎分割
    • 应用:提高家畜的繁殖率,培育优良品种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