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二思维导图》

一、经济成长历程

1. 古代经济的特点

  • 农业
    • 耕作方式:
      •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简陋工具,依赖自然。
      • 石器锄耕(耜耕): 提高效率,出现剩余产品。
      •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形成基础。
    • 土地制度:
      • 井田制: 土地国有,劳役地租。
      •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农民租种,地主剥削。
    • 经济形态: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抗风险能力弱,封闭保守。
  • 手工业
    • 官营手工业: 为统治阶级服务,技术精湛,规模大。
    • 民营手工业: 商品化程度高,促进商业发展。
    • 家庭手工业: 小农经济的补充。
  • 商业
    • 重农抑商政策: 维护农业,限制商业发展。
    • 城市发展: 坊市制度,夜市出现,草市繁荣。
    • 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朝贡贸易。

2. 近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

  • 列强入侵与自然经济的瓦解
    • 鸦片战争: 西方商品倾销,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资本输出: 设厂开矿,掠夺资源。
    • 影响: 传统手工业衰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洋务运动
    • 背景: 内忧外患,学习西方。
    • 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 评价: 促进中国近代化,但未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产生: 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列强资本输出,刺激民族意识觉醒。
    • 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列强无暇东顾,国内爱国运动推动。
    • 再受打击(一战后): 列强卷土重来,官僚资本挤压。
    • 夹缝中生存: 资金少,技术弱,受内外势力压迫,发展艰难。
  • 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建设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商业,发行货币,统制经济。
    • 官僚资本的膨胀: 依靠国家权力,控制经济命脉。

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 过渡时期(1949-1956)
    • 国民经济的恢复: 清理战争创伤,稳定物价,稳定社会。
    • 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 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 八大: 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导致严重经济困难。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恢复农业生产,缓解经济困难。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生产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
    •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促进农村工业化,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扩大企业自主权: 政企分开,提高企业效益。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经济特区的设立: 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 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 扩大对外开放范围。
    • 加入WTO: 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十四大: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新发展理念: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发展

1.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原因:
    • 政治前提: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
    • 经济前提: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国内外市场广阔。
    • 技术支持: 工场手工业积累技术。
  • 主要成就:
    • 棉纺织业: 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 动力革命: 瓦特改良蒸汽机,应用于各行业,进入“蒸汽时代”。
    • 交通运输: 蒸汽机车、轮船。
  • 影响:
    • 生产力大幅提高。
    • 社会阶级结构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环境污染问题出现。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原因:
    • 科学技术的突破: 电磁理论、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主要成就:
    • 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动机。
    •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汽车、飞机。
    • 新通讯工具: 电报、电话。
    • 钢铁工业的发展: 炼钢技术的改进。
  • 影响:
    •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 垄断组织出现。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背景:
    •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交通运输、通讯技术的进步。
    •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 表现:
    •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 国际投资规模扩大。
    • 跨国公司蓬勃发展。
    •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 全球性经济组织作用加强: 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
  • 影响:
    • 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 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 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

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1. 苏联模式

  • 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后,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 内容: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农业集体化。
  • 评价:
    • 积极作用: 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实力。
    • 弊端: 重工业轻工业比例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2. 罗斯福新政

  •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 内容:
    • 整顿银行体系。
    • 复兴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
    • 调整农业: 限制产量,补贴农民。
    • 推行“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评价:
    • 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 未能根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借鉴罗斯福新政经验,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 福利国家的出现: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基本生活。
  •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
  • “新经济”的出现: 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结论

高中历史必修二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古代小农经济到现代全球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呈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演进的历程,以及不同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影响。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分数的加减法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