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思维导图》
I. 经济学基础
A.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
需求
- 定义: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 影响因素
- 商品自身价格
- 消费者收入
-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互补品)
- 消费者偏好
- 预期
-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
- 需求规律: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 需求弹性
- 价格弹性
- 计算公式: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价格变动百分比
- 分类:
- 弹性需求 (|Ed|>1)
- 缺乏弹性需求 (|Ed|<1)
- 单位弹性需求 (|Ed|=1)
- 完全弹性需求 (|Ed|=∞)
- 完全缺乏弹性需求 (|Ed|=0)
- 影响因素:商品可替代性、用途广泛性、时间长度
- 收入弹性
- 计算公式: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收入变动百分比
- 分类:
- 正常商品 (Ei>0)
- 劣质商品 (Ei<0)
- 交叉弹性
- 计算公式:A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 B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
- 分类:
- 替代品 (Eab>0)
- 互补品 (Eab<0)
- 无关商品 (Eab=0)
- 价格弹性
-
供给
- 定义: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 影响因素
- 商品自身价格
- 生产成本
- 技术水平
- 相关商品价格
- 预期
- 生产者数量
-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与供给量同向变动
- 供给规律: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供给量上升;价格下降,供给量下降
- 供给弹性
- 价格弹性
- 计算公式:供给量变动百分比 / 价格变动百分比
- 影响因素:时间长度、生产规模、生产技术
- 价格弹性
-
均衡价格
- 定义: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 形成:市场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
- 变动:需求或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动
-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造成短缺,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利益
-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造成过剩,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
B. 市场结构
-
完全竞争市场
- 特征:
- 大量买者和卖者
- 产品同质
- 自由进入和退出
- 信息完全对称
- 企业是价格接受者
- 短期:企业可能盈利、亏损或盈亏平衡
- 长期: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 特征:
-
垄断竞争市场
- 特征:
- 大量买者和卖者
- 产品差异
- 自由进入和退出
- 企业具有一定的定价权
- 短期:企业可能盈利、亏损或盈亏平衡
- 长期: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 特征:
-
寡头垄断市场
- 特征:
- 少数几家企业控制市场
- 产品可能同质或异质
- 进入壁垒高
- 企业行为相互影响
- 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贝特兰德模型
- 特征:
-
完全垄断市场
- 特征:
- 只有一个卖者控制市场
- 产品没有替代品
- 进入壁垒很高
- 企业是价格制定者
- 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 可能出现福利损失
- 特征:
C. 生产要素市场
-
劳动市场
- 劳动力需求:厂商对劳动的需求
- 劳动力供给:劳动者提供的劳动
- 工资决定:供求关系决定
- 工资差异:技能差异、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
-
资本市场
- 资本需求:厂商对资金的需求
- 资本供给:储蓄者提供的资金
- 利率决定:供求关系决定
- 利率影响因素:风险、期限、流动性
-
土地市场
- 土地需求:厂商对土地的需求
- 土地供给:固定不变
- 地租决定:土地需求决定
- 级差地租:由土地等级差异引起的
D.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市场失灵
- 原因:
- 垄断
- 外部性 (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 公共物品
-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 原因:
-
政府干预
- 手段:
- 价格管制 (最高限价/保护价格)
- 税收和补贴
- 直接提供公共物品
- 信息披露
- 反垄断
- 环境保护
- 手段:
II. 宏观经济学
A. 宏观经济目标
-
经济增长
- 衡量指标:GDP增长率
- 影响因素:资本、劳动、技术进步
-
充分就业
- 衡量指标:失业率
- 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引起的失业
-
物价稳定
- 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率
- 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
- 通货紧缩
-
国际收支平衡
B. 宏观经济指标
-
GDP
- 定义: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 计算方法:
- 生产法
- 收入法
- 支出法
-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 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 GDP缺陷: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环境污染、闲暇等
-
CPI
- 定义: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
- 计算方法:固定权重
- 用途:衡量通货膨胀
-
PPI
- 定义:衡量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
- 用途:预测CPI
-
失业率
- 定义: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比例
- 计算方法: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C. 宏观经济政策
-
财政政策
- 工具:
- 政府支出
- 税收
- 类型:
-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
-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
-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导致利率上升,抑制私人投资
- 工具:
-
货币政策
- 工具:
- 公开市场操作
- 存款准备金率
- 再贴现率
- 类型:
- 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 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 流动性陷阱:利率降到极低水平,货币政策失效
- 工具: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内容:
- 去产能
- 去库存
- 去杠杆
- 降成本
- 补短板
- 内容:
D. 经济增长理论
-
索洛模型
- 基本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技术进步外生
- 结论: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
- 黄金分割率: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的储蓄率
-
内生增长理论
- 基本假设:技术进步内生
- 内容: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等
III. 财政与金融
A. 财政职能与财政政策
-
财政职能
- 资源配置
- 收入分配
- 经济稳定
-
税收制度
- 税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 税制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
- 税收原则:公平、效率、稳定
-
政府预算
- 类型:平衡预算、盈余预算、赤字预算
- 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
B. 货币与金融
-
货币制度
-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
- 货币层次:M0、M1、M2
-
银行体系
-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监管金融机构
-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
金融市场
- 货币市场
- 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 外汇市场
-
金融风险
- 信用风险
- 市场风险
- 操作风险
- 流动性风险
IV. 国际经济学
A. 国际贸易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B. 国际贸易政策
- 关税
- 非关税壁垒
- 贸易保护主义
C. 国际金融
-
汇率
- 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 决定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
- 汇率制度: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
国际收支
- 经常账户
- 资本和金融账户
-
国际货币体系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浮动汇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