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量
1. 概念
- 1.1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 1.2 符号:n
-
1.3 单位:摩尔(mol)
- 1.3.1 摩尔的定义:含有0.012kg ¹²C所含碳原子数目的粒子的物质的量。
- 1.3.2 摩尔的适用范围: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 1.4 注意事项:
- 1.4.1 必须指明粒子种类。
- 1.4.2 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
- 1.4.3 摩尔不是质量单位。
2. 阿伏加德罗常数 (Nᴀ)
- 2.1 定义: 0.012kg ¹²C 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 6.02 × 10²³ mol⁻¹。
- 2.2 意义: 1 mol 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
- 2.3 单位: mol⁻¹
3. 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
-
3.1 公式: n = N / Nᴀ
- n:物质的量 (mol)
- N:粒子数
- Nᴀ:阿伏加德罗常数 (mol⁻¹)
4. 摩尔质量 (M)
- 4.1 定义: 1 mol 物质的质量。
- 4.2 符号: M
- 4.3 单位: g/mol 或 kg/mol (常用 g/mol)
- 4.4 数值: 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5. 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
-
5.1 公式: n = m / M
- n:物质的量 (mol)
- m:质量 (g)
- M:摩尔质量 (g/mol)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 6.1 定义: 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 6.2 影响因素: 温度和压强。
- 6.3 标准状况 (STP): 0℃ (273.15 K) 和 101.3 kPa
- 6.4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Vm ≈ 22.4 L/mol
7. 物质的量、体积(气体)、气体摩尔体积的关系
-
7.1 公式: n = V / Vm
- n:物质的量 (mol)
- V:气体体积 (L)
- Vm:气体摩尔体积 (L/mol)
8. 物质的量浓度 (c)
-
8.1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质 B 的浓度。
-
8.2 符号: c
-
8.3 单位: mol/L 或 mol·L⁻¹
-
8.4 公式: c = n / V
- c:物质的量浓度 (mol/L)
- n:溶质的物质的量 (mol)
- V:溶液的体积 (L)
-
8.5 注意事项:
- 8.5.1 V 是溶液的体积,而非溶剂的体积。
- 8.5.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需要准确称量溶质,使用容量瓶定容。
- 8.5.3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₁V₁ = c₂V₂)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 实验原理
- 利用 n = cV 公式,确定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 利用稀释定律,确定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不变。
2. 实验步骤
- 2.1 计算: 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固体)或体积(液体)。
- 2.2 称量/量取:
- 2.2.1 固体: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质量的固体。
- 2.2.2 液体: 用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液体。
- 2.3 溶解/稀释:
- 2.3.1 固体: 将称好的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
- 2.3.2 液体: 将量取的液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
- 2.4 转移: 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
- 2.5 洗涤: 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2-3 次,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 2.6 定容: 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 1-2 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 2.7 摇匀: 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3. 实验仪器
- 烧杯
- 玻璃棒
- 容量瓶
- 胶头滴管
- 托盘天平 (固体) 或 量筒 (液体)
- 药匙 (固体)
4. 误差分析
- 4.1 导致浓度偏高的因素:
- 称量固体时,质量偏大。
- 定容时,加水少于刻度线。
- 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未完全转移)。
- 4.2 导致浓度偏低的因素:
- 称量固体时,质量偏小。
- 定容时,加水多于刻度线。
- 容量瓶中有少量水残留。
- 转移溶液时,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三、离子反应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1.1 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
- 1.2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乙醇)
- 1.3 注意事项:
- 1.3.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 1.3.2 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 1.3.3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
- 1.3.4 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无关。
2. 离子方程式
- 2.1 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2.2 书写步骤:
- 2.2.1 写出化学方程式。
- 2.2.2 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物质、气体、沉淀、水等保留化学式。
- 2.2.3 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 2.2.4 检查方程式中各离子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整数比。
3.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 3.1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离子反应必须是实际发生的。
- 3.2 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 3.3 是否正确拆分: 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才能拆分。
- 3.4 是否为最简整数比。
- 3.5 是否有气体、沉淀、水未保留化学式。
4. 离子共存
- 4.1 定义: 在同一溶液中,如果离子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就认为离子能够共存。
- 4.2 不能共存的情况:
- 4.2.1 生成沉淀: 如Ag⁺ 和 Cl⁻, Ba²⁺ 和 SO₄²⁻。
- 4.2.2 生成气体: 如H⁺ 和 CO₃²⁻, HCO₃⁻。
- 4.2.3 生成弱电解质(水): 如H⁺ 和 OH⁻, NH₄⁺ 和 OH⁻。
- 4.2.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²⁺和 ClO⁻。
- 4.2.5 发生络合反应: 某些金属离子与特定配体形成配合物,表现出特定颜色或其他性质改变。
- 4.3 注意事项:
- 4.3.1 注意题目条件 (酸性、碱性、氧化性等)。
- 4.3.2 注意是否存在隐含离子,如水电离产生的 H⁺ 和 OH⁻。
- 4.3.3 考虑溶液的颜色。例如,Fe²⁺是浅绿色,Cu²⁺是蓝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