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思维导图》
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1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 背景: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农民对余粮征集制强烈不满,引发暴动。
-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 工业: 大部分工业仍由国家经营,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 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为后来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 斯大林模式
- 形成:
- 1928-1937年,通过实施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 经济方面: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作用。
-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
- 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
- 政治方面:
- 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
- 缺乏民主和法制,压制不同意见。
- 积极作用:
- 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实力,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工业化的经验。
- 消极作用:
-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 计划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经济发展。
- 个人崇拜和权力过分集中,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速度。
- 要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和权力过分集中。
1.3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成功之处:
- 摆脱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力。
- 照搬苏联模式,忽视国情。
- 计划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经济发展。
- 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导致个人崇拜和权力过分集中。
- 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 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但必须结合国情,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 罗斯福新政
2.1 背景
2.2 内容
- 整顿银行与金融:
- 实行“银行休业日”,恢复银行信用。
- 加强联邦政府对银行的监管。
-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生产规模、价格和市场分配。
- 维护工人权益,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 通过《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 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 实行“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失业者提供救济。
2.3 特点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
- 关注民生,注重社会保障。
2.4 影响
- 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改善了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5 实质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原因:
- 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通过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 国有化程度提高,政府掌握了一部分重要企业。
- 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建立和完善。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2 福利国家的出现
- 目的:
-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
- 加大社会福利开支。
- 积极作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
- 消极作用: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降低了劳动积极性。
3.3 第三次科技革命
- 背景:
- 二战的推动
-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 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 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 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3.4 新经济的出现
- 含义:
- 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模式。
- 信息化、全球化、服务化。
- 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 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等。
四、 总结
*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要根据国情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新经济,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二战后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这些举措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