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用语思维导图

1.1.1 表示方法:一个或两个字母
1.1.2 书写规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1.1.3 常见元素符号:H, O, N, C, S, P, Cl, Na, Mg, Al, Si, K, Ca, Fe, Cu, Zn, Ag, Au, Hg, Mn, Ba
1.1.4 特殊元素符号:I, Br, He, Ar, Ne, Kr, Xe
1.1 元素符号
1.2.1 中文命名原则:与元素性质相关
金属元素:一般带“金”字旁 (Hg例外)
非金属元素:气体一般带“气”字头,固体一般带“石”字旁或偏旁
稀有气体元素:一般带“气”字头
1.2.2 元素分类:
1.2 元素名称
1.3.1 周期:横行,电子层数相同
1.3.2 族: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部分例外)
主族元素:ns, np电子
副族元素:(n-1)d, ns电子
零族元素:ns²np⁶(He例外)
镧系元素、锕系元素
1.3.3 元素分类:
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增强
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减弱
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增大
电负性:同周期从左到右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减小
1.3.4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3 元素周期表
1.4.1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4.2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1.4.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1.4 元素的概念
1. 化学元素
2.1.1 分子:分子式表示
2.1.2 原子:元素符号表示
2.1.3 离子:离子符号表示
2.1 物质的组成
金属、稀有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Fe, He)
非金属气体:双原子分子 (如:O₂, N₂, H₂, Cl₂)
固体非金属:以原子个数表示 (如:P₄, S₈)
2.2.1 单质:
氧化物:氧元素在后 (如:H₂O, CO₂)
盐: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 (如:NaCl, CuSO₄)
酸:氢在前,非金属在后 (如:HCl, H₂SO₄)
碱:金属在前,氢氧根在后 (如:NaOH, Ca(OH)₂)
2.2.2 化合物:
2.2.3 有机物:结构简式 (如:CH₃CH₂OH)
2.2 化学式的书写
2.3.1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2.3.2 微观意义:表示一个分子 (由分子构成),表示分子的构成
2.3 化学式的意义
2. 化学式
3.1.1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3.1.2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臆造反应
3.1 书写原则
3.2.1 写: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前,生成物在后,中间用短线连接
3.2.2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常用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等
3.2.3 注:注明反应条件 (如:点燃、加热、催化剂、光照等),气体生成物用“↑”,沉淀生成物用“↓”
3.2 书写步骤
3.3.1 宏观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3.2 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原子个数比
3.3.3 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3.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 化学方程式
一、宏观层面
1.1.1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1.1.2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不同电子层能量不同
1.1 原子结构
1.2.1 决定元素种类
1.2 质子数(原子序数)
1.3.1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1.3 中子数
1.4.1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1.4.2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1.4 核外电子数
1. 原子
2.1.1 金属元素:一般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1.2 离子符号: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和电荷种类 (如:Na⁺, Al³⁺)
2.1 阳离子
2.2.1 非金属元素:一般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2.2.2 离子符号: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和电荷种类 (如:Cl⁻, O²⁻)
2.2 阴离子
2.3.1 由阴、阳离子构成 (如:NaCl, MgO)
2.3 离子化合物
2.4.1 多个原子结合在一起带电荷 (如:SO₄²⁻, NO₃⁻, NH₄⁺, OH⁻, CO₃²⁻)
2.4 离子团
2. 离子
3.1.1 由原子构成
3.1.2 同种原子:单质分子 (如:O₂, N₂)
3.1.3 不同种原子:化合物分子 (如:H₂O, CO₂)
3.1 分子构成
3.2.1 分子很小
3.2.2 分子间有间隔
3.2.3 分子在不断运动
3.2 分子性质
3.3.1 用短线表示共价键,表示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
3.3 分子结构式/路易斯结构式
3. 分子
二、微观层面
1.1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值
1.2 单位:“1” 通常省略不写
1.3 查阅元素周期表获得
1. 相对原子质量 (Ar)
2.1 定义: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2.2 单位:“1” 通常省略不写
2. 相对分子质量 (Mr)
3.1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3.2 单位:摩尔 (mol)
3.3 阿伏伽德罗常数 (NA):1 mol 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为 6.02 × 10²³ mol⁻¹
3. 物质的量 (n)
4.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4.2 单位:g/mol
4.3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4. 摩尔质量 (M)
*  5.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5.2 单位:L/mol
*  5.3 标准状况下约为 22.4 L/mol
5. 气体摩尔体积 (Vm)
6.1 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6.2 质量分数 = (目标物质的质量 / 总质量) × 100%
6. 质量分数 (ω)
单位:mol/L
7.1 摩尔浓度 (c):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7. 溶液浓度 (c)
三、定量层面
1.1 强酸:HCl, H₂SO₄, HNO₃
1.2 强碱:NaOH, KOH, Ca(OH)₂
1.3 常用盐:NaCl, Na₂CO₃, CaCO₃, CuSO₄, Fe₂O₃
1. 常用酸、碱、盐
2.1 羟基 (-OH)
2.2 羧基 (-COOH)
2.3 醛基 (-CHO)
2.4 酯基 (-COO-)
2.5 氨基 (-NH₂)
2. 有机化学常用官能团
* 3.1 化合反应
* 3.2 分解反应
* 3.3 置换反应
* 3.4 复分解反应
* 3.5 氧化还原反应
3. 反应类型
四、其他
《化学用语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初二轴对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