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上思维导图》
一、走进化学世界
1.1 化学是什么
- 定义: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 物质。
- 研究内容:
- 组成:物质由哪些元素、微粒构成。
- 结构:物质内部的微观排列方式。
- 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变化: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学习化学的意义:
- 认识身边的物质世界。
- 提高科学素养。
- 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1.2 如何学习化学
- 观察:
- 观察实验现象。
- 观察生活中的物质。
- 实验:
- 进行科学探究。
- 验证化学原理。
- 记录:
- 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 整理笔记。
- 思考:
- 分析实验结果。
- 提出问题和假设。
- 交流:
- 分享学习经验。
- 讨论化学问题。
1.3 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 科学探究:
-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
- 收集证据。
- 得出结论。
- 表达与交流。
- 对比实验:
- 控制变量。
- 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变化。
- 模型方法:
- 构建物理模型或概念模型。
- 解释宏观现象。
二、我们周围的空气
2.1 空气的成分
- 主要成分:
- 氮气(N₂):约占 78%。
- 氧气(O₂):约占 21%。
- 其他成分:
- 稀有气体(氦、氖、氩等):约占 0.94%。
- 二氧化碳(CO₂):约占 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如水蒸气、尘埃等)。
2.2 氧气
- 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
- 密度比空气略大。
- 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化反应)。
- 用途:
- 供给呼吸。
- 支持燃烧。
- 医疗急救。
- 炼钢。
-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₄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分解过氧化氢:2H₂O₂ → 2H₂O + O₂↑(MnO₂作催化剂)
- 加热氯酸钾:2KClO₃ → 2KCl + 3O₂↑(MnO₂作催化剂)
- 氧气的工业制法:
- 分离液态空气。
2.3 二氧化碳
- 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
- 密度比空气大。
- 能溶于水。
-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
- 化学性质:
-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₂ + H₂O ⇌ H₂CO₃
- 与石灰水反应: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 用途:
- 灭火。
- 制饮料、化肥。
- 干冰用作制冷剂。
- 光合作用。
-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4 保护空气
- 空气污染的来源:
- 工业废气。
- 汽车尾气。
- 生活燃煤。
- 扬尘。
- 主要污染物:
- 颗粒物(PM2.5、PM10)。
- 二氧化硫(SO₂)。
- 氮氧化物(NOx)。
- 一氧化碳(CO)。
- 保护空气的措施:
-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 使用清洁能源。
- 植树造林。
- 治理工业废气。
-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
- 分子:
-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特点:
- 不断运动。
- 体积小,质量小。
- 分子间有间隔。
-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特点:
- 不能再分。
-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 分子、原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 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
- 分子由原子构成。
3.2 元素
-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的表示:
- 元素符号:用拉丁字母表示。
- 元素名称:用中文表示。
-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
- 记住前20号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序数。
3.3 离子
- 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
- 失去电子。
- 带正电荷。
- 如:Na⁺、Mg²⁺、Al³⁺。
- 阴离子:
- 得到电子。
- 带负电荷。
- 如:Cl⁻、O²⁻、S²⁻。
- 离子化合物:
- 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 如:氯化钠(NaCl)、氧化镁(MgO)。
3.4 化学式和化合价
- 化学式:
-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原子个数比。
- 化合价:
- 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性质,用数值表示。
- 原则:
-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 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化合价数值相等,符号一致。
- 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四、水
4.1 水的组成
- 宏观组成:
-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微观构成:
- 水由水分子(H₂O)构成。
- 电解水实验:
- 现象:两电极上产生气体,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约为1:2。
-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2 水的净化
- 杂质:
- 可溶性杂质:如钙、镁化合物。
- 不溶性杂质:如泥沙、悬浮物。
- 净化方法:
- 沉淀: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 吸附:用活性炭吸附水中异味和色素。
- 蒸馏:将水加热汽化,再冷凝成液体,得到纯净的水。
4.3 爱护水资源
-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 自然原因:降水分布不均,干旱等。
- 人为原因:用水浪费,水污染等。
-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 节约用水。
- 防治水污染。
-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